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徐安良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大会作关于深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态势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发展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锐意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全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本市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92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500亿元,年均增长13.2%,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0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273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4050亿元,年均增长13.2%。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5年的412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1107亿元,年均增长21.9%;每平方公里GDP产出由2005年的2.54亿元提高至2010年的4.77亿元,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产业结构显着优化,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发展为0.1:47.2:52.7,第三产业比例比2005年提高6.3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64%,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位居全国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七年居全国首位。内需规模不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118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45亿元,年均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43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00亿元,年均增长15.8%。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外贸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1015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042亿美元,年均增长15%。公共服务和民生幸福呈现双提升,“十一五”期间,每年民生类及一般公共服务类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均在70%左右,比前5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15万元增加到3.22万元,提高1.07万元;零就业家庭户数保持动态归零,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医保。
(二)2010年计划目标完成情况
初步预计,本市生产总值9500亿元左右,增长12%,完成年度计划的10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50亿元,增长13.8%,完成年度计划的104.4%;外贸出口总额2042亿美元,增长26.1%,完成年度计划的12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45亿元,增长13.8%,完成年度计划的10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0亿元,增长17.2%,完成年度计划的1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07亿元,增长25.7%,完成年度计划的114.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4%,略高于年度计划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5%以内,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6%、7.3%,均完成年度计划目标。
(三)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1.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出台《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扎实开展下基层送服务促转变活动,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在全国经济增速调整趋缓的情况下,我市经济增速逐季上升,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七大历史性突破,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本市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经济总量在国内大中城市中继续保持第四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0亿元。外贸出口突破2000亿美元,实现十八连冠。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00万标箱,稳居全球第四大港。高技术产品产值突破1万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3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保持国内大中城市第三位。
2.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加快。出台实施扩大投资、消费和出口等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全面加强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和规划建设,产业高端化步伐加快,经济结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3.8%和17.2%,扩大内需成效明显。外贸出口增长26.1%,规模以上工业内销产值增长18%以上,国际和国内市场并重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发展为0.1:47.2:52.7,继续保持二、三产业协调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高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四大支柱产业占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基础设施,开展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制定出台推进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加快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分别为30%、24.2%和29.3%。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继续快速增长,国内专利申请量49430件,增长16.9%;国内专利授权量34951件,增长35%。
4.发展质量效益国内领先。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大力促进低碳绿色发展,启动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资源能源集约利用和企业效益水平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取得新进展,初步预计万元GDP能耗0.51吨标准煤,下降2.6%以上,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万元GDP水耗20.3立方米,下降7.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全年每平方公里GDP产出4.77亿元,比上年提高0.65亿元,领先全国大中城市水平。前三季度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8%,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062.7亿元,增长23.4%。
5.改革开放积极稳步推进。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启动第四轮市区事权财权划分,探索扁平化管理新模式。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的若干意见》,社会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宽。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公共卫生服务改革实施方案,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到东盟等地区投资发展,前三季度新设境外企业和机构194家,增长125.6%。加强深港更紧密合作,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加快建设,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稳步推进。加快建设深莞惠城际产业合作示范区,推进深莞惠一体化发展。创新对口支援工作方式,全方位推进对口援疆工作。
6.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和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建设,研究制定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生态区、生态工业园区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进展顺利。绿道网建设加快,区域绿道335公里全线贯通。全面推进污染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前三季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0天,保持良好水平。开展饮用水源地排污口整治和雨季行动,主要河流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实现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目标。在全省率先完成油气污染治理工作,油气污染物排放削减幅度超过95%。
7.社会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出台《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加快建设,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公共教育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南方科技大学建设和深港教育合作取得新进展。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市疾控中心、第三人民医院投入使用,滨海医院等一批重大医疗卫生项目加快建设。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宝安书城、龙岗书城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世界大运会筹备工作扎实推进,22个新建场馆全部建成。建设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加快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公交线网开设和运力投放力度加大,原特区外公交覆盖率超过80%。
8.民生保障水平显着提升。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十项民生工程,办好发放医保补助等惠民实事,民生类财政支出较快增长,前三季度社会保障就业、环境保护、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18.7%、303.9%、232.5%。落实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政策,拓宽外来务工人员入户渠道。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参保人数创历史新高。大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落实5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5%以内。全面实施为民服务织网工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推进严打整治行动,加强校园等敏感场所的安全防范,社会治安形势有所好转。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发展模式有待加快转变。目前我市经济外贸依存度仍然高达234%左右,受国际经济波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以大进大出为特征的加工贸易比重偏高,工业用电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要素驱动型的发展模式尚未根本改变,创新驱动能力和经济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深度城市化进程有待提速。城市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宝安区(含光明新区)和龙岗区(含坪山新区)面积合计约占全市的80%,经济规模分别占全市的27.8%和18.1%,但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相对落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待提升,特区一体化发展任务紧迫。
3.社会民生发展有待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优质化有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居民收入分配、劳动关系改善等民生工作需要继续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任务更加繁重,民生幸福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4.综合配套改革有待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有待增强,行政效能、社会组织、公共财政、投融资、土地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待突破,必须进一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5.开放合作空间有待拓展。符合国际惯例和经济运行规则的综合营商环境与国内外先进城市仍有差距,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结构有待优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外溢型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必须进一步全面加强区域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2011年国内外发展趋势分析
(一)国际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将对我市高外贸依存度的经济增长产生持续影响。一是全球经济增长仍在持续,但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增长不平衡,新兴经济体复苏强劲,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上调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至4.8%,其中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7%和7.1%,新兴经济体比发达经济体高出4.4个百分点。预计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4.2%,比2010年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新兴经济体增长6.4%,仍高出发达经济体4.2个百分点。二是外国直接投资(FDI)缓慢回升,但短期内仍难以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预测,受全球经济复苏和新兴经济体跨国并购数量增加影响,2010年全球FDI流入量将从2009年的1万亿美元回升至1.2万亿美元,2011年将进一步回升至1.3-1.5万亿美元,仍低于2007年1.98万亿美元和2008年1.7万亿美元的水平。三是全球贸易增长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10年全球国际贸易总量将增长13.5%,但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美欧、印度等国频繁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强化对绿色、新能源产业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保护,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全球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四是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障碍。目前许多国家的失业率仍处历史高位,美国自2009年6月以来失业率一直在9.5%以上,欧元区失业率连续五个月维持在10%,就业市场低迷导致私人消费增长乏力,拖累经济复苏。IMF预测,2011年发达国家失业率为8.2%,其中美国将高达9.6%,就业情况不会有大的改善。五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美国近期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计划在2011年第二季度前购买6000亿美元国债,每月购买量约750亿美元,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导致外汇市场大幅波动,日本、韩国、泰国等已出手干预汇市。美元持续大幅贬值,可能引发全球货币战及新一轮通胀。
(二)国内发展趋势
国内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宏观经济政策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加大我市优化产业结构和扩大内需的压力。一是经济继续回升向好。自实施应对危机一揽子措施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回升,2010年前三季度,国内经济增长10.6%。IMF预测2010年我国经济增速将达到10.5%,世界银行预测为10%,高盛公司预测为10.1%。2011年,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未发生根本变化,“十二五”规划实施将给经济注入新活力新动力,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将给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国内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发展。二是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2010年10月和12月央行两次加息,11月以来存款准备金率三度上调,达到历史高位,宏观政策呈现趋紧态势。IMF预测2011年我国经济增速为9.6%,世界银行预测为8.7%,分别比其预测的2010年增速下降0.9和1.3个百分点。三是汇率波动加大。自2010年6月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超过3%,我国出口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同时,全球流动性泛滥,大量热钱加速向新兴经济体涌入,人民币仍面临较大升值压力,资产价格泡沫风险进一步累积。四是管理通胀难度加大。原油、铁矿石、大豆等我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大宗商品价格呈现上涨趋势,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粮价、糖价等上涨带动国内食品价格全面攀升,棉花等生产资料及劳动力价格上涨,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压力不容忽视。同时,近年来较高的M2增长率推升CPI的滞后效应也将逐步显现。
(三)深圳发展趋势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特区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有望率先步入新一轮科学发展。一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居民消费持续畅旺,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外贸出口逐步回暖,企业生产经营总体状况良好,企业景气指数处于高度景气区间,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攀升,经济发展将延续稳健回升趋势。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特区一体化发展将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区一体化和新功能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将带动投资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三是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镇化战略等一系列扩大内需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政策的实施,将为工业产品内销规模快速扩张提供增量空间,有利于我市以国际市场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加速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重的开放型经济转型。四是经济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国家货币政策逐步向常态化回归,信贷规模进一步收紧,对我市的投资增长有一定制约。出口面临外需增长放缓和人民币升值双重压力,加上2010年基数较高的因素,难以保持高速增长。从物价走势看,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略高于全国水平,而2011年通胀预期增强,物价问题应予高度关注。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之年。做好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牢牢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调整经济结构,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促进低碳绿色发展,提升民生幸福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城市和生态发展的质量,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二)政策取向
做好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坚决贯彻国家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把握政策实施的重点、力度和节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重点把握好“五个突出”:
1.突出转型第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动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着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结构、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结构更加协调。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新深圳、大特区的理念谋划发展,加大对原特区外的投资力度,加快城市更新和新型功能区建设,促进特区一体化发展。
2.突出创新驱动。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巩固和强化创新成果产业化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向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跨越。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应用创新良性互动发展。加快推进在若干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努力建设国家核心技术创新的先锋城市。全力打造人才宜居、宜业、宜聚的环境,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3.突出民生优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调整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政策导向,使改革开放和发展成果切实惠及全体市民。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价格调控监管,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民生投入的倾斜,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引导和促进社会资本投向社会民生发展领域。大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体系,构建公共安全防控和为民服务网络。
4.突出低碳发展。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树立低碳生态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生产生活方式根本转变。综合运用产业、财税、土地、环保、价格等政策,全面提高土地、能源、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力度,加强节能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低碳发展制度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积极推进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国家生态市建设。
5.突出先行先试。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用好用足先行先试的政策,率先探索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体制改革攻坚上先行先试,全面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努力在投融资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增强新时期经济特区发展的活力、动力与效率。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上先行先试,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全方位加强区域合作,增强服务区域、服务全国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三)主要目标
2011年主要预期性指标如下:
——经济增长10%左右,本市生产总值达到1066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
——新供应建设用地17.2平方公里。
2011年主要约束性指标如下:
——城镇登记失业率3%以内;
——万元GDP水耗19.2立方米;
——万元GDP能耗0.501吨标准煤;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5%;
——氨氮排放总量下降5%;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1%。
四、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统筹安排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坚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牢牢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主线,准确把握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以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契机,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一)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1.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基本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加快建设深圳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继续推动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技术研究院发展,全面启动南方科技大学一期工程和深圳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楼建设,规划建设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的大沙河创新走廊,力争2011年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3-5家。
2.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组织引导本市大学、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战略领域实现一批核心技术突破。
3.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围绕软件和集成电路、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重点领域,力争2011年新增实施10-20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在深圳实施产业化,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
4.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全力解决上市公司和进入上市辅导期企业的项目用地难问题,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免费创业辅导、孵化场租补贴、创投资金扶持等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完善上市企业资源库,滚动推进上市企业重点培育计划,力争2011年新增30家上市企业。
5.加快建设深港创新圈,共同打造深港创新服务检测平台、科技信息平台、技术转移平台,重点建设深港创新合作基地和香港高校深圳产学研基地,实施食品安全、药物研发、重大疾病预防、无线射频和知识产权等创新专项,进一步加强深港科学创新和产业创新合作。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加强与欧盟、独联体、亚太地区国家的双边和多边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承接和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转移,加强与微软、思科等跨国企业的技术合作。
6.组织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力争2011年引进1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2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快实施两院院士、优秀青年科学家、国家科技大奖获得者、重大前沿核心技术技能掌握者、新产业新行业创新创业者引进培育扶持计划,汇聚国内一流创新团队和人才。继续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启动第二批人才住房货币化补贴发放工作,完善对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创新创业资助等配套政策。
(二)着力发展高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建设生物、互联网、新能源重点企业信息库,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力争生物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开发出1个针对重大疾病、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创新药,1个以上跨领域、多系统集成、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新型生物医疗设备产品,年产值超十亿元企业10家,超亿元企业80家。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540亿元,加快推进6个互联网产业基地建设,新建、续建40个以上市级研发机构,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1家,超十亿元企业3家,超亿元企业10家。新能源产业规模达到750亿元,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三大关键零部件和相关配套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开工建设2-3个新能源产业基地,启动2个以上国家能源研发平台建设,组建20个以上市级研发平台,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2-3家,超十亿元企业4家,超亿元企业15家。
2.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企业认定办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百强企业,其重点项目可自动享受“绿色通道”等政策支持。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对入驻企业和项目给予政策倾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的应用推广,将本市自主创新产品列入政府优先采购清单。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和专利池,启动建设产业动态跟踪分析系统。
3.制定出台无线城市行动计划,加快三网融合试点工作,鼓励电信运营商与广电企业在网络基础设施、业务内容、商业模式等领域开展合作,加大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力度。编制建设智慧深圳总体规划,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搭建物联网公共技术研发及检测认证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编制深圳国家南方云计算中心建设方案,构建云计算管理平台和基础设施,形成国际领先的云计算技术解决方案。
4.出台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实施计划,设立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定引导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加快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贸会展和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支持深交所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推进资本项目下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等业务试点,加快金融中心区、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股权投资集聚园区等建设。以供应链管理、新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端物流,建设亚太地区重要的供应链管理中心。大力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具有深圳特色和优势的文化产业集群,支持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搭建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扶持一批本市民营文艺演出团体。鼓励社会资本组建运营管理公司,研究制定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和管养方案。出台在深圳新设立总部的鼓励政策,制定总部企业引进工作推进方案,加大跨国公司中国业务总部、国内大型企业国际业务总部等引进力度,2011年新引进总部企业8家。
5.制定产业导向目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扶持发展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的电子信息产业,确保华星光电第8.5代TFT-LCD面板生产线建成投产,加快旭硝子TFT-LCD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比亚迪和五洲龙新能源汽车、长安标致乘用车等项目建设,推进微小卫星及其应用的产业化,积极引进无人机项目,发展机载电子设备制造。支持企业改造提升生产技术和工艺,推动印刷、黄金珠宝、钟表、服装、模具等优势传统产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发展。制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案,加快推进重点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试点工作,力争两年内不具备法人资格的规模以上来料加工企业基本完成转型。落实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财政奖励办法,对年度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民营领军骨干企业、上市企业、工业百强企业、出口百强企业等予以奖励。
6.针对重点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和缺失环节,制定出台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目录和年度实施计划,开展上下游产业链招商,缩短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评估周期和审批程序。加强深港联合招商和深莞惠联动招商,加快构建高层次、国际化招商平台和海外招商网络,力争2011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43亿美元。制定出台推进年度产业用地整备计划,对重点开发区域和重大产业项目提前进行土地整理储备工作。出台产业用地公开出让规程,建立产业项目用地需求信息库,科学编制产业用地出让计划,确保重点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三)着力扩大内需,促进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1.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的若干意见》确定的16个领域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清理限制社会投资的政策法规,在教育、卫生、文体、水务、交通等领域分类制定鼓励社会投资政策指引和项目备选库,切实放宽对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扩大社会投资。力争2011年社会投资规模达到167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78.9%。
2.实行第四轮市区政府投资事权划分实施细则,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前期评审、后评价、重大项目公示制度,进一步优化项目并联审批实施方案,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前期工作充分的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实现政府投资年度计划目标。推动组建土地整备、国资国企、轨道交通等市级投融资平台,充分调动历年沉淀资金及财政间歇资金,确保满足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力争2011年政府投资规模达到447亿元。
3.加快推进市、区重大项目储备库建设,修订重大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健全重大项目规划储备、前期培育、滚动管理、建设协调、督察稽察、政策扶持等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市领导对口联系协调、部门责任目标分解、月度督办排名、年度考核等制度。2011年重大项目计划共安排266个项目,总投资规模6692亿元,年度投资计划645亿元,其中续建和新建项目164个,前期项目102个,着重向产业升级、特区一体化、社会民生等领域倾斜。
4.制定出台新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根据各功能区的地理环境、资源基础和发展水平,统筹布局核心商圈、中心区商圈、次中心区商圈和社区商业网点。支持罗湖区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方面先行先试,加快金融城、万象城、珠宝城、工艺城和艺术小镇建设。继续落实国家关于家电下乡及“以旧换新”等政策,制定出台建立扩大居民消费长效机制的工作方案,着力培育发展高端商务消费、旅游消费、文化娱乐消费、社区服务消费等领域,促进消费内容升级。
5.研究制定新兴出口市场拓展计划,提高市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的使用效益,优先支持对拉美、非洲、中东、东欧、东南亚、中亚等新兴国际市场拓展,力争2011年新兴市场出口额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2%以上。充分发挥综合商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积极性,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对口交流洽谈,推介深圳的企业和产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本市优势企业到境外自建销售网络,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开展跨国并购重组。
6.全面实施内贸战略,充分发挥市加工贸易扩大内销专项扶持资金的促进作用,引导企业建立内销网络,创建内销品牌。加大政府组织企业参加国内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展会的力度,支持企业针对国内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积极开拓国内市场订单,力争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内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
(四)着力深化改革,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1.积极推进区级政府大部门制改革,完善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扁平化管理新模式,整合街道和社区资源,实现管理和服务重心下移。深化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改革,推进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推进行政审批法治化工作,出台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管理规定和行政审批服务社会代办管理办法。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法定机构改革试点,适当扩大试点范围,制定法人治理结构规则和操作方法。
2.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资源资产资本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创新社会资本进入公共领域的用地政策,研究产业用地使用年期差异化管理政策,探索通过临时用地、租赁、弹性年期、最高年期等形式满足产业用地需求。出台全市统一的征地拆迁管理规定,探索与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规划、土地、建设管理制度。
3.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滨海医院为抓手,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开展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中小学课程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建设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推进文化产权交易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序推动市属国有文化集团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规范发展社会组织,逐步扩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范围,完善社会组织管理的政策法规。
4.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在行政事业性收费、环保收费、资源价格、公用公益事业价格及中介服务价格等领域先行先试,力争2011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价格改革上取得突破。
5.实施第四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探索政府向社会组织和企业购买服务、政府资助和政府奖励的投入机制, 探索开征环境保护税等。全面启动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积极争取将高新园区纳入股份报价转让试点范围,鼓励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创新发展。
6.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健全和强化国企分红制度,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深化董事会建设试点工作,出台深化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五)着力加强开放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1.加强深港战略合作,出台实施加快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的工作意见,深化深港现代服务业、旅游、金融、跨境基建、检测认证、环保等方面的合作,加快广深港客运专线、东部过境高速公路等跨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深港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规划,继续开展莲塘/香园围口岸前期工作,推进深圳河治理四期工程的规划建设。
2.推进深莞惠一体化,编制深莞惠总体发展规划,以坪地高桥工业园为基础,全力推进坪山—大亚湾新能源产业基地、仲凯工业园及其他城际产业合作区的规划建设,加快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等跨界河流的综合治理及跨界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深莞惠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区域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气象等公共设施共享互通。
3.深化区域合作,加快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快启动深潮产业转移园等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工作,推动深中通道等连通周边区域的交通规划研究,加强与粤东、赣南、闽西等地区合作,积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培养人才为重点的全面援疆,增强经济服务和辐射力。
4.全面扩大与东盟地区合作,加快深圳—海防等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鼓励企业到东盟开展资源开发、产品营销、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种植加工等合作,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加强旅游合作,建立旅游便利合作签证机制。抓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的机遇,加强与台湾经贸合作。
5.制定实施面向全球的城市形象公关宣传计划,加强与国际传媒的合作,策划组织深圳宣传周活动,树立城市品牌形象。扩大高交会匈牙利、以色列等海外分会的影响力,逐步将文博会推向海外,推动成立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深圳基地,构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市民讲外语活动,提高城市国际化程度。
(六)着力加快新型功能区开发,促进特区一体化发展
1.落实特区一体化建设三年实施计划,全面推进法规政策、规划布局、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环境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六个一体化”。加快建设四大新城和坂田华为片区、二线拓展民治片区等一体化先行示范区,推进关外地区重点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体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2.重点推进特区交通一体化,完善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综合交通体系。完成地铁1-5号线建设并投入运营,加快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一体化接驳,初步形成运营里程178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全面推进轨道交通特许经营和投融资改革,加快启动7、9、11号线建设,推进6、8号线前期工作。加快深圳机场扩建、盐田港西港区集装箱码头、广深港客运专线深圳段、厦深铁路深圳段、深圳北站等交通工程建设,推进新彩通道、坂银通道等二线通道和原特区外路网建设。力争2011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400万标准箱,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850万人次。
3.高水平规划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加快编制出台前海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做好土地整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工作,2011年底前基本完成填海工程和基础设施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软基处理工程。
4.尽快启动大鹏半岛高水平保护性开发,发展以高品质和特色项目为主的生态型、滨海型休闲度假旅游产业,严格限制发展一般性工业,有计划地引导现有部分污染较严重的项目异地搬迁,加快海滨度假酒店、下沙旅游度假区、西涌国际会议与度假中心规划建设,把大鹏半岛打造成为国际级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5.加快把光明新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绿色新区和深圳新的区域增长极,发挥光明高新区的产业集聚功能,大力发展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新型平板显示等产业,加快推进华星光电项目建设,引进实施招商局智慧城、华侨城创想新城、华强文化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
6.加快把坪山新区打造成深圳新的区域增长极,加快土地整备和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四大产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坪山新区与惠州大亚湾区的合作,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和淘汰落后产能。
7.加快把坝光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坝光园区整体搬迁安置工作,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和低污染、低能耗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港口、物流等产业,重点推进中国海油聚碳酸酯(PC)项目、中国中化仓储物流项目等前期工作。
8.大力推进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商业区和旧住宅区改造,重点推进福田环CBD地区、罗湖笋岗—清水河地区、南山大沙河地区、盐田港后方陆域地区、宝安松岗地区、龙岗深惠路沿线地区、华为科技城等重点区域的城市更新。出台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以及土地清理、拆迁等城市更新配套政策,加大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力度。
(七)着力强化节能减排,推进低碳绿色发展
1.完善能耗考核体系,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确保2011年万元GDP能耗下降1.8%,达到0.501吨标准煤/万元。建立健全能源消耗统计制度,组建覆盖全市的能源统计队伍,逐步完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定期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单位能耗专项检查行动。
2.制定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建立排污权交易规则,组建排污权交易平台,开展化学需氧量排污权交易工作。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列入政府优先采购清单。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鼓励机关、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等节能改造新模式。
3.加快构建企业、园区、社区、公共设施四个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加快推进雨水、再生水和海水利用,推进横岭污水处理厂、上洋污水处理厂等再生利用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海水利用前期研究。推进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建设清水河环境园、再生资源回收基地等废弃物回收处理示范基地。
4.编制出台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分解落实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评价体系、产业体系、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考核体系。继续实施引进天然气替代石油战略,加快推进有关气源项目规划建设。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力争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装机规模分别达到600万千瓦、1.8万千瓦。以世界大运会召开为契机,实施大运会新能源汽车规模化示范运行,以公共交通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加快建设兼容性、通用性、智能化、标准化的配套专业充电网络,2011年力争推广新能源汽车2011辆,机动化出行公交分担率达到50%。
5.开展宜居城市创建活动,制定实施创建宜居城市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绿道网,启动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与区域绿道的衔接互通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全方位建设包括各类公园在内的绿地系统,实施城市立体绿化走廊建设。启动重点生态节点的修复建设,推进河流等生态湿地系统建设,深入开展生态创建活动。
6.全面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制定全市重点河流综合治理实施计划,按市区责任分工分期实施。推进原特区内污水管网的改造,加快原特区外污水支管网及排污口接驳建设。加快福田、公明、观澜、龙华等污水处理厂新建和改扩建工作,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9%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对主要电厂推行低氮燃烧器改造和安装烟气脱硝装置。推广应用国Ⅳ车用燃油,实施更严格的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推进东部垃圾焚烧厂、宝安白鸽湖垃圾焚烧厂、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等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7%。
(八)着力管理通胀预期,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1.保障农副产品市场供应,加强粮、油、猪肉等重要物资储备库的动态检查,把握好储备物资轮换、投放的节奏和力度,保障足量储备和充足供应。积极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强本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深圳国际农产品物流园、龙岗肉类联合加工厂、嘉康肉类综合加工厂等项目建设。发挥布吉农批、福田农批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作用,联手制定应对农产品价格异动方案。扶持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和零售企业发展订单生产、合同产销和一体化经营,缩短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2.积极协调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南方电网和广东电网等能源企业,保障深圳油电气市场供应。加快能源保障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完成深圳市天然气高压输配系统主体工程和西气东输二线求雨岭分输站建设,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和电网项目建设,基本完成西气东输二线LNG应急调峰站、滨海电厂、岭澳核电三期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成投产500千伏变电容量约300万千伏安,220千伏变电容量约210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容量约180万千伏安,11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约400公里。加快成品油储备基地及配套油品码头、管线工程规划建设工作。
3.加强价格调控,完善市场价格调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全市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工作。审慎出台政府调价项目,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调整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密切关注市场价格情况变化,适时启动应对价格异动预案,必要时启动价格临时干预措施,积极争取广东省价格调节基金支持我市平抑物价。
4.落实优抚对象、低保对象和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困难群众临时价格补贴政策,建立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公益性连锁菜市。优化民生价格政策,研究制定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的管理政策,出台学前教育收费管理政策,研究修订物业服务、机动车停放服务等收费管理政策。密切关注房地产价格走势,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防止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
5.进一步规范市场价格秩序,重点开展涉及农副产品流通领域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管理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的清理规范工作,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组织开展价格专项检查,重点打击粮食、农副产品、成品油等领域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恶性炒作行为。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中经营主体资格准入和交易行为的规范。
6.做好居民消费价格总体走势和主要农副产品价格的动态监测,在现有主要农副产品价格监测品种基础上,扩大价格监测品种范围,实现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且市场消费量较大的粮油肉禽蛋等农副产品价格监测全覆盖。继续完善价格监测日报、周报、旬报和月报制度,及时准确掌握价格变动情况。
7.加强价格信息服务,支持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密切跟踪国际国内市场价格走势,建立市场价格信息发布网络,鼓励企业利用长期合同和期货市场对冲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风险。
(九)着力加强社会建设,提高民生幸福水平
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统筹做好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工作,全方位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标准化服务。201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内,全市95%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企业工资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制度,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参与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大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力争201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
2.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医疗保险待遇,实现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无障碍转移接续。健全机构养老服务网络,新增各类社会福利单位床位700张。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低保对象和低收入困难群体救助覆盖面。加快警务室、健康服务中心、星光老人之家、户外文体广场等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依法保护妇女、青少年和儿童的各项权益,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推进街道残疾人职业康复中心建设。
3.优先发展教育,争创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推进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西丽校区等项目建设,加强深港高等教育合作,推进香港中文大学和深圳大学合作办学。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将学前教育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提高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标准化配置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设施,加快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推行生均拨款制度。创新民办教育财政投入机制,鼓励优质学校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建成宝安中心区高级中学,加快推进市第六高级中学、横岗、龙岗等高级中学建设。2011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3万个,高中学位6500个,普通高校学位2000个。
4.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行社康中心药品零加成销售。全面启用居民健康卡,推行专科门诊预约挂号,出台双向转诊制度,完善首诊引导机制。加快社康中心自有产权房及基本设备购置,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引导优秀医务人员向社康中心合理分流。支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新建医院建设和运营管理,加快滨海医院、宝荷医院、新安医院等项目建设。2011年新增病床数2000张。
5.制定出台全市基层文体设施建设标准,推动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展览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2011年新增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100台。继续办好深圳读书月等公益文化活动,加强大鹏所城和大万世居等古迹保护工作。构建社区、街道、区和市四级全民体育锻炼设施网络,推动学校、机关等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6.建立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和建设力度,通过城市更新配建、企业自建、统建上楼等方式,拓展保障性住房供应渠道。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落实住房公积金政策,逐步扩大住房公积金的适用范围。确保2011年保障性住房新开工3万套、竣工1万套。
7.加强人口管理工作,实施全口径分区域人口调控计划,进一步完善居住证管理制度。扩大户籍人口规模,继续实施个人申报入户和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政策。2011年户籍人口规模达到280万人,年末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050万人。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与服务,实施优生优育工程,创建全国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
8.实施社会建设“织网工程”,整合社区管理服务资源,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民心网、服务网。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强化生产和消防安全,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高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和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各级自然灾害防御体系,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拥军活动和军民共建活动,扎实推进双拥工作。
(十)着力筹备举办大运会,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1.全面完成所有大运场馆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开展场馆设施设备综合测试,完善大运会信息通讯系统、注册系统、成绩处理系统以及安保科技系统,确保场馆使用功能、技术标准和运行设计符合竞赛要求。加快各场馆兴奋剂检查站建设,加强兴奋剂检测工作。实施“迎大运、创文明”城市行动计划,做好城市亮化美化净化工作,打造一批精品城市工程和大运会文化形象景观。
2.高效推进赛事筹备工作,全面提高赛事服务水平。坚持简朴隆重、彰显特色、力求出新的原则,策划组织好开闭幕式、火炬传递等重要活动,突出城市创新特色,努力做到以创意取胜、以诚意取胜、以新意取胜。科学制定竞赛日程和项目设置方案,做好参赛代表团注册登记、预报名等工作,实施贫困国家(地区)参赛资助计划。做好大运会语言服务、餐饮住宿、观光旅游购物等工作,提供国际化、有特色的志愿者服务,建立安全高效顺畅的交通体系。完善大运会应急预案和预警预报机制,及时排查处置各种安全隐患,强化消防、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等安全保障。
3.大力开展讲外语迎大运和环境提升日、文明秩序日、志愿服务日等群众性主题活动,激发市民参与大运会的热情。制定实施大运会宣传计划,做好大运会电视转播和网络宣传等,及时全面报道赛事盛况,展示深圳特区改革发展成就和城市面貌。增强城市营销推介效果,使大运会成为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成为向世界传播深圳特区形象的窗口。研究制定大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方案,总结大运会举办的积极经验,让大运精神融入城市文化。
五、组织实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各项目标任务按照部门职能分工由主管部门负责落实,涉及多部门配合联动的,由主要负责部门牵头组织落实。各责任单位根据目标任务要求,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量化到具体岗位和人员,积极稳妥推动工作落实。
(二)严格考核通报。市发改部门会同市监察、统计部门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年度考核,定期检查、通报计划执行情况。各责任单位加强自查自评,定期向市发改部门报送计划执行进度。市监察部门负责将考核结果纳入市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体系,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部门,按规定进行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