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陈彪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大会作关于深圳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态势
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进一步加深。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积极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努力加快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执行情况良好。
(一)2009年主要指标计划执行情况
——本市生产总值8201.23亿元,增长10.7%,完成年度预期目标的100.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29.9亿元,增长8.7%,完成年度预期目标的97.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9.15亿元,增长16.5%,完成年度预期目标的10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8.68亿元,增长15.4%,完成年度预期目标的100.3%;
——外贸出口总额1619.79亿美元,下降10.6%,完成年度预期目标的85.8%;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0.82亿元,增长10.1%,超额完成年度预期目标10.1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8.7%,比年度预期目标低4.3个百分点。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1.确保增长与科学发展取得突出成效。在保增长中实现效益领先,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强运行调节力度,开展工业贸易企业调研服务活动,设立创投引导资金和企业互保金贷款代偿资金,发行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建立国内首家区域性非公开科技企业柜台交易市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本市生产总值8201.23亿元,增长1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29.90亿元,增长8.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0.82亿元,增长10.1%。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全年每平方公里GDP产出4.2亿元,万元GDP能耗、水耗持续下降,领先全国大中城市水平;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完成年度减排目标,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累计降幅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2.自主创新与循环经济建设加速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出台《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深圳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等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启动建设,中国电子深圳研究院挂牌成立。创新型企业强势发展,华为技术、中兴通讯、比亚迪公司包揽国内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前三名;2009年,全市专利申请量42292件,增长16.6%,专利授权量25910件,增长37.6%。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在能源梯级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出台《深圳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建设。
3.转变方式与产业结构优化步伐加快。在调结构中突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出台《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和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积极构建有深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稳步发展,杜邦薄膜太阳能电池板项目建成投产,华星光电第8.5代TFT-LCD面板生产线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启动建设,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总部经济加快推进,中信证券、阿里巴巴集团南方总部和国际运营总部、中建钢构等企业总部落户深圳。高端服务业蓬勃发展,2009年,金融业增加值1148.14亿元,增长20.5%,占GDP比重达到14%。创业板在深圳推出,是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重要里程碑。全年深圳港港口货物吞吐量19364.96万吨,比上年下降8.3%。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825.02万标箱,下降14.8%,深圳港连续7年居全球集装箱枢纽港第四位。第五届文博会总成交额881亿元,增长25.4%。
4.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取得明显成果。实行并联审批和简政提效,固定资产投资强力推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9.15亿元,增长16.5%;188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71.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14.2%。积极推进商业区改造升级,完善特区外商业网点布局,消费拉动作用显着增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8.68亿元,增长15.4%。积极落实国家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外贸出口形势逐步回暖,全年出口总额1619.79亿美元,下降10.6%,降幅比全国低5.4个百分点,出口总额稳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60.6%降至57.6%。
5.改革开放与区域协调合作全面加强。出台《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三年(2009-2011)实施方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政府工作部门由原来的46个减少为31个,精简幅度达3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出台《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企业参加东北亚贸洽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大型展销会,越中(深圳)经贸合作区启动建设。深港合作全方位加强,开展深港机场轨道联络线工程、广深港客运专线(深港段)、莲塘/香园围口岸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实行深户居民一签一年多次往返香港的便民举措。建立深莞惠多层次合作机制,深莞惠三市公共交通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展对河源、湛江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落实甘肃对口支援。
6.城市发展和功能提升取得积极进展。出台《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深圳市农村城市化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处理决定》和《深圳市市容环境提升行动计划》,在大工业区及坪山、坑梓街道的基础上,成立坪山新区,城市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区内外一体化步伐加快,地铁1-5号线、广深沿江高速公路(深圳段)、水官高速公路等项目顺利推进,特区内外旧城供水管网改造等项目加快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铁1号线延长段首通段试运营,坝核公路、坂雪岗大道(南段)等重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7.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有序推进。在促发展中增进民生福利,社会和谐程度进一步提高,出台《深圳市分区域人口调控指导性计划(2009-2020)》,首次实行户籍人口增长指令性计划与实际管理服务人口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长期落户深圳,获批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强化技能素质培训,技能人才总量达191万。以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开展就业援助活动。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低于年度预期目标0.4个百分点。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医保”。住房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落实2.57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
8.教育卫生和文化体育事业长足发展。全面实施9年免费义务教育,96所村小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全年新增中小学位1.41万个,普高学位6700个。深圳大学医学院、市信息学院新校区建设全面铺开,南方科技大学的人才引进和校园基建进展顺利。卫生事业“一大一小”发展战略加快实施,第三人民医院、市滨海医院等项目加快建设,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总数达到634家,业务用房购置工作全面启动。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等重大文化项目积极推进,“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和“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获得文化部创新奖,我市荣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大运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大运中心“一场两馆”钢结构完成封顶,其他场馆建设和改造工作顺利推进。
9.社会管理和生态环保工作继续加强。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城区”和“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称号,城中村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10个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示范点建设顺利推进,全年亿元本市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9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4.48人。能源资源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市粮食储备库竣工,北线引水、东江水源二期具备试通水条件。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坪山河滩湿地公园一期、光明污水处理厂等工程竣工,新洲河、福田河、茅洲河等重点河流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全年达到Ⅰ级和Ⅱ级空气质量天数364天,主要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94.3%。
(三)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经济总体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难点和问题仍较突出。一是出口仍然处于下降区间。200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701.55亿美元,下降10.4%,降幅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7.7和6.3个百分点,好于国内平均水平,但总体处于负增长区间。由于我市外贸依存度较高,目前外需仍较疲软,出口形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二是工业生产回升较慢。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4.1和2.4个百分点,但与全年预期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外向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新增订单仍以短期小额订单为主。三是社会投资特别是产业投资的积极性仍然不高。房地产开发投资负增长0.7%,住宅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继续双下降。工业投资负增长0.1%,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意愿不足。四是价格上涨的潜在压力逐步增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98.7%,单月CPI从8月份开始持续回升。信贷增长和投资扩张进一步增强通胀预期,政策性调价因素逐步积累。
同时,当前我市仍处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积极践行科学发展,推进“一区四市”建设,仍面临着一些深层次压力。一是发展方式转变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资源环境紧约束突出,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艰巨,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亟待优化。二是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综合配套改革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领域联动,改革攻坚的要求高、难度大、任务重。三是产业价值创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偏低,工业增加值率偏低,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成长初期。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外部发展环境变化与内部发展转型形成的双重压力叠加,城市人口压力上升,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五是特区内外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提速。特区内外二元结构明显,在产业经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城市管理等方面差距较大,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二、2010年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一)国际发展趋势
从国际环境看,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减弱,世界经济复苏迹象明显,但复苏的基础还比较脆弱。一是经济运行积极因素增多。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有效缓解了危机对全球经济深度冲击,经济运行呈现出一些积极变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全球经济2010年增长4.2%,其中发展中国家增势强劲,印度增长8.8%;发达国家复苏势头相对乏力,美国增长3.1%,欧元区16国增长仅为1%。二是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目前全球经济复苏仍主要依靠政府主导投资拉动,市场经济内生自主增长动力不强,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欧元区失业率突破10%,希腊等西方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形势严峻,成为可能导致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的主要隐患之一。三是经济刺激政策出现分化。如挪威、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等国先后采取加息措施以抑制日益增大的通胀压力。四是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为扶持和保护国内产业、稳定就业,许多国家以不同形式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世贸组织(WTO)指出,全球贸易总额将萎缩10%,其中发达国家下降14%,发展中国家下降7%。此外,油价上涨、地缘政治事件等因素都将影响全球经济。
(二)国内发展趋势
从国内环境看,国内经济总体呈现回升向好趋势,但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仍然不足,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一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明确了“五个更加注重”的经济工作重点,把扩大消费需求、鼓励民间投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宏观经济稳步复苏。IMF预计我国将引领全球经济复苏,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10%。工业企业的新出口订单、从业人员指数、消费信心指数大幅回升。三是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有待提升。政府资金推动投资需求快速增长,但社会投资受市场信心影响而增长乏力。消费需求仍主要靠即期刺激政策拉动增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新热点尚未形成。就业压力和居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消费政策的效应将呈现递减趋势。四是经济增长过程积累的风险不容忽视。外部风险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摩擦迅速增多,其中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比重已超过50%。内部风险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等问题进一步凸显,部分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会更加困难。五是通胀的潜在压力应予高度关注。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材料类价格上涨较快,输入性通胀压力再次抬头,国内资源产品价格和环境价格改革力度加大,成品油价格连续上调创历史新高,电力和自来水价格也陆续上调。
(三)深圳发展趋势
从深圳发展趋势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逐步缓解,国家扩内需政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较好。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地区和城市间竞争,特别是第一方阵的先进城市竞争日趋激烈,我市将充分利用经济基础好、创新能力强、领军企业多等优势,加快发展向标兵城市靠拢。二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孕育科技发展新机遇。全球经济危机将加速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有利于我市将坚持国际视野与立足市情相结合,引进高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全力以赴做好战略决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产业化等方面的储备,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面临新契机。国际金融危机倒逼我市自然淘汰了一批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的企业,有利于加快推进加工贸易型企业转型升级,继续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四是国内市场拓展潜力较大。在全球宏观经济趋紧的背景下,国际市场需求整体将呈下降趋势,国内市场将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增量空间,有利于我市将加速由以国际市场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向以国际和国内市场并重的开放型经济转变。
三、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01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打基础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模式这条主线,着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改革开放,着力提升民生福利水平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
(二)宏观调控取向
做好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国际经济复苏和国内经济积极向好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点把握好“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抓创新、推改革、优环境”的调控取向:
稳增长——统筹稳增长与需求要素协调,更加突出内需拉动。进一步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着力促进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内生增长动力和外源驱动力相协调。以加快消费升级为重点,着力培育引领市场消费新热点,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城市更新为着力点,抓好政府投资、产业投资、国企投资、社会投资,强力推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完善稳定外需政策,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力度,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促转型——统筹促转型与发展空间拓展,更加突出发展方式转变。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着力点,积极培育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着力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地区性总部。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推进循环经济和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切实抓好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推进光明新区、坪山新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大鹏半岛滨海旅游区等建设,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惠民生——统筹惠民生与和谐社会构建,更加突出民生福利提升。以创业促进就业,全面实施技能就业战略。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实施积极的工资政策,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收入保障线,保持民生价格稳定,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逐步将所有劳动者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力争实现“全民社保”。
抓创新——统筹抓创新与高端人才吸聚,更加突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继续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加快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以深港创新圈建设为着力点,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统筹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现代产业领域若干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以高端人才培养引进为重点,大力实施创新与人才“双螺旋”战略,形成“以自主创新吸引人才集聚,以人才集聚推动自主创新”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
推改革——统筹推改革与先行先试探索,更加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围绕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积极争取延伸经济特区范围,力争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和价格综合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和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工作。
优环境——统筹优环境与政府服务创新,更加突出城市发展环境提升。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全力打造绿色生态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弘扬城市精神,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幸福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创新优化政府服务,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努力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和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三)预期目标
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和我市发展的实际,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如下:
——本市生产总值9122亿元,增长1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31亿元,增长9%;
——外贸出口总额1701亿美元,增长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31亿元,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4亿元,增长16%;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万元GDP水耗下降2%;
——万元GDP能耗下降2.6%;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上年持平;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8%;
——新供应建设用地20.7平方公里。
(四)本市生产总值测算
在产业要素协调推进方面,第二、第三产业继续协调推动经济增长。预计2010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4170亿元,新增338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36.7%,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3920亿元,新增302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32.8%,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946亿元,新增583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63.3%,拉动GDP增长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发展为0.1:45.7:54.2。
在三大需求协调拉动方面,投资需求稳定增长,预计2010年实现投资需求2675亿元,新增299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32.5%,拉动GDP增长3.58个百分点。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预计实现消费需求3953亿元,新增399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43.3%,拉动GDP增长4.76个百分点。受外贸出口逐渐复苏和国内市场拓展力度逐步加强的影响,由净出口和净内销组成的净流出需求有望企稳回升,预计实现净流出需求2494亿元,新增223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24.2%,拉动GDP增长2.66个百分点。
在“十一五”规划目标衔接方面,“到2010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9000 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3%左右”,2006至2009年全市GDP分别增长16.6%、14.8%、12.1%、10.7%。综合考虑明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我市实际,2010年经济增长11%的方案是可行的。按此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市 GDP年均增速达到13%,总量达到9122亿元,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四、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
全市上下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个更加注重”与“六个结合”原则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围绕全年发展目标,冷静判断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确保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
(一)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力“双提升”,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深入推进自主创新。一是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等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积极开展新一代宽带移动通讯、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组建工作。颁布实施《深圳市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选择若干重点领域组建10-20家市级工程实验室。二是夯实自主创新平台。推进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软件产业基地、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发展。加快推进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扶持领军企业建设技术研发平台。三是实施创新与人才“双螺旋”战略。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培养本土创新型人才,完善创新型人才奖励制度。力争2010年引进和培养国家级领军人才20人,地方级领军人才100人,后备级领军人才300人,博士后设站单位达到100家,博士后在站人员达到300人。四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全面落实《深港创新圈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加快建设深港传染病研究中心、创新圈企业孵化器等8个创新基地,积极推进深港IC设计创新平台、深港基因组学个体化医学研究中心等12个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在杜邦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射频识别专项、艾滋病防治专项等领域实现突破。五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增加科技研发资金投入,重点支持重大产业技术攻关。鼓励和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领域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二是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积极争取将我市列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研究建立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的机制与平台,建立健全科学的低碳经济统计制度。三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先进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建立较为完善的环保产业多元化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体系。四是建立严格考核监管制度。落实《深圳市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启动对各区各部门的节能考核工作。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深化区域协调和开发合作,在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率先突破,基本确立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型发展格局。二是着重把握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四位一体、和谐共进,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积极推进发展方式真转真变。三是注重把握四个要求:突出规划发展重点,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工程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政策措施,科学编制各级各类规划;严格规划编制程序;加强规划衔接协调;扩大社会参与,提高规划编制透明度。
(二)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与功能布局“双优化”,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加快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出台新材料、平板显示、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配套扶持政策。二是加快国家生物医药基地、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器和产业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推进迈瑞光明生产基地、奥萨一类新药生产基地等项目实施。三是全力推进大运会下一代互联网试商用示范项目、阿里巴巴集团国际运营总部和商业云计算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一批拥有核心发明专利、自主关键技术的互联网企业。四是加快推进太阳能薄膜电池、混合动力大巴、纯电动汽车和天然气汽车、岭澳核电三期、比亚迪储能电站、太阳能光伏-LED产品应用、垃圾焚烧发电、风电控制装备制造等新能源项目。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一是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全面启动高技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运作,加快推进华星光电第8.5代TFT-LCD面板生产线、中芯国际8+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等高新技术重大项目,大力引进玻璃基板、驱动IC等配套项目。全力打造计算机及数字视听、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等八大产业链。加快推进航天国际中心和微小卫星产业化基地、赛诺菲巴斯德和葛兰素海王流感疫苗等项目。二是加快发展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投资密度的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化工材料和工程塑料系列产品,努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化工企业或公用工程公司建设大型化工龙头项目或公用工程项目。三是加速发展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研究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大力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企业入驻,吸引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来深设立投资性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全面落实与思科、SK、阿里巴巴、中国建材等已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四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继续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以品牌化集约化为特征的优势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引导传统工业向加工与设计相结合转变。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海洋产业。
推进空间布局优化。一是推动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大力实施《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加快推进创新体系、国际化、产业提升、空间布局、新型高科技园、园区环境等六大工程,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二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推进光明新区、坪山新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大鹏半岛滨海旅游区、精细化工生态产业园建设。三是加快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航天科技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一是创建国家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全力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加速推动城市发展转型。以城市更新盘活的存量土地保障房地产开发土地供给,城市增量土地主要用于高端产业及配套项目,提升城市更新大片区规划建设的质量水平。二是加快实施《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尽快推进近期25个更新改造项目,全面启动第一批88个单元和6个重点片区的更新改造工作。力争年内城市更新6平方公里。三是加快推进重点区域改造工作。优先改造旧商业区、旧住宅区、城中村及旧屋村,重点推动福田石厦村、罗湖笋岗-清水河片区、南山南光村、宝安郭吓旧村、龙岗樟树布旧村、公明陶瓷厂、坪山商业广场等具备较好实施条件的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实施。四是加快旧工业区、旧厂房等整合改造。启动福田区燃机电厂、福永第一工业区、赛格日立、南山永新、茶光、马家龙等6个工业区升级改造。五是引导工业用地合理置换。逐步降低工业用地比例,通过“腾挪置换”为高成长型企业发展提供空间,积极推进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六是改善市容环境。全面实施《深圳市市容环境提升行动计划》,重点开展建筑立面刷新和屋顶改造等五项整治行动,加快实施花卉布置、景观节点绿化改造升级等五项工程,逐步改造和消除环境恶劣、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加快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
(三)着力推进内需与外需“双扩大”,促进内源经济和外源经济协调发展。
加大投资力度。一是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充分依靠政府投资、产业投资、国企投资和社会投资,加速推进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民生项目规划建设。二是优化投资结构。引导各方面投资向自主创新、高端产业、重大产业项目倾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着力激励社会投资。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的若干意见》,减少社会投资项目管理环节,进一步开放社会投资领域。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增加贷款抵押品种。四是力促房地产投资增长。加强土地招拍挂工作,大力加强旧工业区、岗厦、大冲、华强北、鹿丹村等更新改造。
扩大消费需求。一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居民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收入分配和工资指导政策,抓紧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严厉打击拖欠薪金行为。建立困难群体生活补贴与物价水平联动机制,着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二是加大消费政策扶持力度。扎实开展家电下乡及“以旧换新”工作,及时兑付财政补贴资金。出台扶持本地自主创新产品扩大销售的政策措施,落实对本地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类产品采取政府首购、政府强制采购、政府优先采购等扶持政策。三是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培育发展影视、娱乐、信息、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加快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规模。四是改善消费环境。继续加快中心和次中心商圈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尤其是老住宅区的商业配套设施改造建设。
开拓国内外市场。一是全力巩固传统出口市场。整合传统出口市场网络,鼓励优势企业结盟走出去自建销售网络,支持企业参与境外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力保传统出口市场份额的稳定。二是积极开拓国外新兴市场,对企业开拓拉美、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予以大力倾斜,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三是大力发展国内市场。全面实施内贸战略,充分发挥加工贸易扩大内销专项扶持资金的作用,鼓励企业完善国内市场营销渠道和网络,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市场。进一步加大政府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国际重点展会的力度,支持本市企业积极寻找产品订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加强重大项目招商引资。以产业链高端、关键缺失环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企业总部及高端服务业等高端项目和产业链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性、区域性重大项目投资。二是以深化合作推动招商引资。继续深化与特大型央企、大型国企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三是加大服务外包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做好服务外包促进工作,加快服务外包发展主体和载体建设。
(四)着力推进宏观调控与政府服务“双加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一是健全宏观调控政策体系。重点运用产业、投资、土地、财税、价格等经济手段,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完善宏观调控决策机制,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二是加强总量调控和综合平衡。统筹二、三产业和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协调发展,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三是健全统计体系。创新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指标体系以及调查方法体系,重点增加反映本市特点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指标。四是积极跟踪、准确把握和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督办检查,充分发挥产业导向目录的调控引导作用。
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一是优化政府服务环境。继续开展“下基层送服务促转变”活动,开展涉企收费清理,减轻企业负担。二是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推动创业板市场加速发展,建立创业板上市企业梯队。研究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三是提高项目审批服务和监管水平。全方位落实并联审批工作,提高审批效率,简化审批流程,清理规范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加强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审批监管,积极稳妥开展重大项目稽察工作。四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实现行政服务的法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全面推行政府绩效管理。
(五)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与区域合作“双深化”,拓展城市经济发展空间。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一是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落实《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三年(2009-2011年)实施方案》,推动区级政府机构改革,在光明、坪山新区探索精简管理层级的改革试点,争取扩大经济特区范围,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和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工作。二是稳步推进价格改革。积极开展价格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资源产品价格、环境价格、公用事业价格改革等领域先行先试。推进珠三角区域用电同网同价、工商业用电同价和居民阶梯式电价,研究制定排污权交易初始价格。三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主体多元化的公共事业投资体制和规范高效的运营机制,逐步放开公用事业的建设和运营市场,创新公用事业监管模式。加快光明、坪山新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全面运营,积极探索多层次投融资平台建设。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深圳市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实施方案(2009-2011)》及配套方案,改革公共卫生机构投入机制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均衡供给,适度放开医疗服务市场。
深化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加强深港战略合作。出台《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启动前海合作区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推进深港落马洲河套地区合作。二是深化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积极推进《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和城镇群协调发展、交通一体化等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交通运输、界河及跨界河治理、信息共享、公共服务等合作平台建设,争取在茅洲河界河段治理、医保服务体系互联互通和养老保险无障碍转移等方面实现突破。三是推进“双转移”与对口扶贫。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扎实推进与湛江、河源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全方位加强结对挂钩帮扶等方面的合作,加快推进与汕尾、潮州两市的“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共建项目。四是推进特区内外一体化。实施特区外基础设施提升战略,促进特区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特区内逐步接轨。五是加快推进对口支援工作,争取圆满完成甘肃陇南援建任务,启动实施援建新疆喀什的3个试点项目。
(六)着力推进资源能源与生态环境“双改善”,有效提升经济安全保障水平。
改善资源能源保障能力。一是强化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加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二是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快境外引水、本地调蓄的干支线工程和水库等工程建设。建立科学的水价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实施再生水源开发和战略储备。三是加强能源重大项目储备。积极推进西气东输二线深港支干线、大铲岛LNG调峰站、天然气高压输配系统、电网工程、抽水蓄能电站等能源项目规划建设,继续推进滨海电厂、岭澳核电三期、迭福LNG接收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四是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协调引进天然气资源,推动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发展,推进新能源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太阳能薄膜电池、核电及配套装备制造、生物质能、风电控制装备制造储能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制造等产业。
改善生态环境。一是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完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继续推进国家生态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的创建活动,加快推进生态补偿工程的实施步伐,着力抓好重要生态节点和关键生态系统类型的恢复与重建。二是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作。加强项目环境评价管理,严格控制重点污染源。深入开展排水管网清源行动和水源保护行动,加快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三是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加强基本生态控制线监测管理,增强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四是推进交通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和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全力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与推广工作,积极落实智能交通、绿色交通战略。
(七)着力推进民生福利与社会事业“双加快”,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增进民生福利。一是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推进贯彻落实《深圳市就业促进办法》,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带动就业模式,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大政府对就业创业基础服务设施的投入,推进基层就业创业管理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跨地区就业参保人养老保险关系顺利接续,完善少儿和大学生医保制度,力争率先实现“全民社保”。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扩大对低收入居民的救助范围,提高对低保对象的救助标准。三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2010年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5万套,加快推进人才住房建设。完善住房保障建设管理体制,出台《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四是探索改革公办养老机构的管理模式,制定民办福利机构扶持资助办法,继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一是加强人口管理。全面落实分区域人口调控计划,严格计划执行的监督与考核。研究制定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城市空间布局联动调整的实施政策,提高户籍机械增长计划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居住证人口信息集成功能,进一步加强人口计生工作,加大对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的力度。二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深圳中学、实验中学改扩建等工作,2010年计划新增中小学位1.7万个,普高学位6000个。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南方科技大学建设,积极推进深大南校区、西丽校区的前期工作,促进深职院北校区、信息学院新校区等项目尽快建设。加快推进校舍安全改造工作。三是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特区外市级医院建设,加快推进社康中心业务用房回购工作。四是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推进固本强基社区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加强免费开放公共文体设施的服务与管理。
(八)着力推进生产生活与社会治理“双安全”,积极建设平安深圳。
确保社会治理安全稳定。一是继续推进物业管理进社区工作,力争2010年85%的社区达到市“六好”平安和谐社区标准。整合建立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服务。二是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深入开展打黑除恶和重点地区整治工作,加大对“黄赌毒”打击力度,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三是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制定出台《深圳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建立公共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整合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和资源。四是加强信访平台建设,大力建设市区两级信访专门网站,整合相关部门电话投诉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确保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一是狠抓安全生产。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做好重点区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二是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启动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工程,加强重要工业产品和食品药品的监督抽查,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三是完善重要物资储备保障机制。增强粮食、食用油等重要物资储备,健全储备管理法规,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