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徐安良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大会作关于深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态势
2011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决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重要讲话和出席大运会开幕式暨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创造深圳质量,努力构建“高新软优”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功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圆满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2011年计划目标完成情况
初步预计,本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超过11000亿元,增长10%以上,完成预期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达5150亿元,增长12.5%,超过预期目标2.5个百分点;外贸出口总额实现十九连冠,达2440亿美元,增长19.5%,超过预期目标10.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0亿元,达2140亿元,增长10%,超过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8亿元,增长18%,超过预期目标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9亿元,增长21%,超过预期目标1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4%,超出预期目标1.4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2.2%,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至0.47吨标准煤、18.7立方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5.75%、8.39%、11.49%和2.91%,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1.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出台实施《关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决定》、《深圳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行动计划》、《关于创造深圳质量的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完善了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体系。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6万美元。每平方公里GDP产出约5.52亿元,比上年提高0.71亿元,继续保持国内大中城市首位。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4000亿元,其中属于中央级财政收入超过2600亿元。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接近九成,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荣膺“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
2.需求结构更趋协调。内需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五年来首次高于全国、全省水平。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6.1%,民间投资增速高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3.2个百分点。出口质量稳步提高,出口增速远高于出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高端手机、平板电脑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快速增长。贸易结构继续改善,一般贸易比重达31.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进料加工出口增速高于来料加工出口增速20.5个百分点。内销市场持续扩张,工业产品内销比重达到46.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3.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出台《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方案(2011-2013年)》,重大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投入使用,国家基因库挂牌成立,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建设加速推进,引进建设深圳北理工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研究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大楼正式启用,全年新增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34家,其中国家级20家。优化完善创新链条,成立基因、超材料、新材料、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产学研联盟,探索技术、产业、资本和应用集成创新的新模式。加大尖端科研团队和人才引进力度,实施人才“孔雀计划”和安居工程,成功举办第10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引进10个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成效明显,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
4.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产业政策体系更趋完善,出台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政策,制定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完善平板显示产业链等实施方案和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颁布产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及配套政策。产业层级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1:48.8:51.1,高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四大支柱产业占GDP比重超过60%,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4%。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链条不断向创意、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高端环节延伸。
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支持47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8.1%。创新新兴产业市场推广模式,2288辆新能源汽车投入示范运营,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和规模最大的城市。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与国家联合设立超材料、新能源2家创投基金。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实现量产,深超光电低温多晶硅液晶面板5代线投产,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旭硝子TFT-LCD玻璃基板等项目稳步推进,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合资项目获国家批准并奠基。
金融业保持平稳发展,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农产品交易所获批筹建,中国资本市场学院启动建设,跨境人民币业务量排名全国第二。物流业地位进一步巩固,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九年居全球集装箱枢纽港第四位;机场货邮吞吐量保持全国城市机场第四位。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会展经济发展加快,成功举办高交会、文博会、物博会和生物产业大会。
5.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民生投入加大,公共安全类、医疗卫生类、教育类财政支出增长30%以上,比财政支出增速高出6个百分点。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3万元,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320元/月,低保标准提高到510元/月,均为国内大中城市最高。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新增劳动力、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均达85%以上,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归零。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各险种参保总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居国内首位,实现医保个人账户家庭统筹,在国内率先实行普通门诊费用统筹。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7.6万套,竣工1万套,圆满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建设任务。实施平抑物价惠民工程,300家平价农副产品流动商店投入运营,建立低收入居民临时价格补贴与价格上涨联动机制。
成功举办我市历史上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比赛项目、参赛国家和地区及运动员人数均创历届之最,充分展示了经济特区的风采,扩大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坚持办赛事、办城市,实施建市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完成4500万平方米建筑立面刷新和屋顶改造,新增绿化面积26.2平方公里,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开展“迎大运、创文明、树新风”行动,127万名志愿者参与大运,43万辆机动车自愿停驶,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着提高,城市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各类公益文化活动,深圳读书月、市民大讲堂等文化品牌深入人心。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艺术学校新址动工兴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南方科技大学首届理事会成立,与香港中文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信息学院新校区正式启用,成立第一所特色学院——华大基因学院。宝安中心区高级中学等4所普通高中新建扩建工作基本完成,新增普高学位6500个。85%的幼儿园通过规范化督导验收。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北大医院、妇幼保健院、南山区人民医院等被评为三甲医院,25家社康中心达到省示范标准。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正式挂牌。公交都市建设加快,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原特区内实现100%,原特区外提高至85%。社会治安明显改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2%,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任务圆满完成,市民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6.改革开放有序推进。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成绩显着,获省委、省政府颁发唯一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工作一等奖,以及重点创新工作优秀奖、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工作优秀单位等殊荣。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发展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前海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建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合作区条例等法规颁布实施,初步建立起精简高效的法定机构运作模式。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社会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宽,整合优势资源组建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拓展市地铁集团、投资控股公司功能,获国务院批准试点成功发行债券22亿元。创新土地整备体制机制,《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获国家批准,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已批准建立科技创新委员会,顺利实施区级党政机构改革,设立龙华和大鹏新区,完成第四轮市区事权、财权划分。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全国首家民间发起并无业务主管部门的公募基金会壹基金落户深圳。区域合作不断加强,深港合作更加紧密,深莞惠一体化进程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挂牌成立,援疆工作积极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新成效,华为、中兴等企业加快全球化布局,市能源集团在加纳投资的电厂项目成功运营。
7.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特区一体化加速推进,原特区外投资规模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9.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坂田、民治等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机场二跑道、广深港客运专线深圳段建成启用;地铁1-5号线全面开通,运营里程达到178公里,成为全国地铁网络化运营的四大城市之一;丹平快速路一期、水官高速扩建、北环大道改造等骨干路网项目完工。能源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全年最高用电负荷突破1330万千瓦,岭澳核电二期4号机组开始商业运行,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二线深圳段建设加快。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稳步推进,中荷(欧)低碳城前期工作正式启动。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完成深圳湾滨海休闲带、盐田海滨栈道建设,新建公园92个,新增绿道809公里。完成福田河、龙岗河干流一期等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成沙田、横岭等10座污水处理厂,新增集中式污水处理能力123.5万吨/日。全面推广国IV油,电力机组油改气工程顺利完成。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仍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等刚性约束日益强化,经济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水平创新机构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相对不足,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快速发展中积累的各种社会问题需要加快解决,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城市二元化现象依然存在,特区一体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外溢型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经济中心城市辐射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等等,这些都要在以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2年国内外发展环境
国际环境。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减弱,但二次探底可能性较小,世界经济进入长期的再调整、再平衡过程,我市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一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恶化,由希腊、葡萄牙等国蔓延至意大利等欧元区核心国家,连经济情况最好的德国也出现了国债大量流拍现象。由于缺乏统一的财政框架,欧债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前景不容乐观。二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消费投资需求疲弱,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尚未形成,财政金融政策空间十分有限,普遍预计将需要3-5年甚至10年的时间才能走出困境。三是受发达国家消费需求持续萎缩、西方国家“再工业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全球贸易形势不确定性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2年世界贸易总量将增长5.8%,比上年减缓1.7个百分点,其中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出口将减缓3个百分点。但国际环境也存在不少有利因素:各国纷纷出台经济增长刺激政策,欧洲各国携手应对债务危机,欧盟23国同意缔结政府间条约来强化财政纪律,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依然保持较快增长,世界经济有望维持低速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6.1%。
国内环境。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利不利因素相互交织,但基本面良好,总体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宏观经济政策更加有利,我市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将好于2011年。一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投资消费仍保持较快增长,国内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二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央同时明确表示货币政策将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央行在2011年1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来首次,预计国家货币政策较2011年可能会有所松动。三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14个月升值后,2011年11月首次单月贬值,12月连续12日触及跌停,这将有利于我国的出口增长。但国内环境的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较多,需求增长下行压力显现,物价涨幅保持高位仍有反弹可能,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工作的难度增大。
深圳发展趋势。虽然我市经济发展存在一些风险隐忧,但随着深圳质量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加快,内生动力不断增强,2012年仍可望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当前深圳人均GDP已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国际经验,我市经济将进入平稳增长阶段。二是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新型功能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三是工业产品内销率进一步提高,加上国家扩内需的政策支持,内销市场将得到进一步拓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四是发达国家的营销、研发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加快外移,有利于我市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整合利用国际资源,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我市经济发展中部分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外需疲弱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出口增速下滑;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力度不减,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增长前景堪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后大运时期新开工重大项目减少,投资增速下降;物价涨幅虽有所放缓,但仍高位运行。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是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我市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总体要求
坚决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积极创造深圳质量,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打造“高新软优”现代产业体系,大力促进低碳绿色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加快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二)主要目标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综合考虑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我市发展实际情况,并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相衔接,提出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1.预期性指标
——经济增长10%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
——新供应建设用地16.88平方公里。
2.约束性指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3%以内;
——万元GDP能耗下降4.25%;
——万元GDP水耗下降5%;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8%;
——氨氮排放总量下降8%;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按广东省下达计划执行。
四、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为实现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坚决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统筹做好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保稳定各项工作,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12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是:
(一)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1.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方案(2011-2013年)》,动工建设国家基因库一期工程,完成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等3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并验收,加快国家能源核电工程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及金属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建设,力争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曙光6000超级计算机应用率提高至40%。支持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热带亚热带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核电站核级设备研发(实验)中心等快速发展。加快超材料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申报工作,完成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2012年,新增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8家左右,新组建高水平科研机构3家。
2.加快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城市建设,组织引导科研机构、企业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技术攻关,力争在超级计算机、海量存储、信息安全、射频识别、基因工程、细胞治疗、组织工程、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取得若干重大突破。2012年,组织实施50项以上重大攻关计划项目。
3.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工程,组织开展创新成果应用推广计划,促进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成果转化。2012年,办好第14届高交会,组织实施2-3个领域的技术成果应用示范计划,新增20个以上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发展项目。
4.加强区域科技合作,大力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促进香港高校深圳产学研基地发展,推动深港技术创新合作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加强与内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量身定做院校研发机构落户方案,力争90%以上的已签约院校的研发机构落户深圳。支持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转移。
5.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继续实施“孔雀计划”,健全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人才创新环境,办好第11届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聚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组建一批世界顶尖水平的研究团队。2012年,引进1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2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300名以上国内高层次人才。
(二)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1.全力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基地,全面实施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加快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11个集聚区建设,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项目以及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和缺失环节。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信息库和重点项目库,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联盟发展。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产业总规模达到1.24万亿元,其中生物产业900亿元、互联网产业800亿元、新能源产业100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2970亿元、新材料产业86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7000亿元。
2.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让代办系统建设,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股份转让。积极组建新兴产业创投基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带动社会投资投向创新型企业。2012年,新增2-3家国家级、市级创投基金。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制度,定期发布有关统计报告。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加强新兴产业标准与专利信息服务,加快建立专利专题数据库。
3.全面推进智慧深圳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落实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城市公共云计算平台,组织实施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项目。落实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推动电信和广电试点企业双向进入实质性商用阶段,建设国家三网融合示范市。
4.加快建设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完善新型平板显示、汽车及汽车电子、数字化装备制造等产业链,重点推动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达到预定产能目标,旭硝子TFT-LCD玻璃基板项目建成投产,推进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合资项目和比亚迪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建设。
5.落实《深圳市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1-2015年)》,大力推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贸会展、高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快区域性总部中心城市建设,加强总部企业引进,新增总部企业10家以上。
6.全面推进深圳全国金融要素交易中心、创业投资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和中小创新型企业融资中心建设,进一步强化罗湖蔡屋围、福田中央商务区等金融集聚区功能,加快创业投资大厦、金融产业服务基地、深圳证券交易所运营中心等项目建设。稳步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推动前海地区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大力发展股权投资业,探索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加快完善股权投资转让交易市场。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以上。
7.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集约化、高端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发展,大力培育本土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和高端供应链管理企业。加快港口现代化建设,加强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拓展国际班轮航线,努力构建覆盖世界主要航区的全球性航运网络体系。支持基地航空公司发展,深化深港机场合作,完善空港国际国内航线网络。2012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8%以上。
8.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配套实施细则,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促进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支持深圳文交所加快发展,推进一批文化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办好第8届文博会。
9. 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优势传统产业,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向质量型和效益型发展,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延伸,促进第二产业向生产性服务业演进。积极推动宝安松岗、龙岗坪地等传统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实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案,全面完成全市2000多家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推动社区集体经济转型,促进其由单一“租赁型”向“投资型”和“管理型”转变。加大清理淘汰低端企业力度,强化产业转移倒逼机制,引导企业合理有序转移。
10.推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居民社区“三区融合”,积极建设大学新城、留仙洞科学城和深圳湾高新区国际知识创新村。支持高新区申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世界一流国际化科技创新城区。加快保税区转型升级,使其成为推动我市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和先行区。
1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加快实施海洋经济重点创新示范项目,巩固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和高端滨海旅游业。
(三)全力促进内外需协调
1.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坚持项目融资和平台融资并重,多渠道调动建设资金。进一步强化深投控、地铁集团和特区建发集团等融资功能,推动企业发行商业票据和债券,运用多种融资手段,形成可持续发展运营模式。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地铁6号线和8号线、科技创新综合大楼、光电产业企业加速器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运营。用好用足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试点政策,积极稳妥推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
2.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加大产业升级、环境提升、特区一体化和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领域投资力度。建立市级政府投资资金与财政收入按比例合理增长的机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深入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稽察,加强项目验收和后评估工作,进一步提升政府投资效益。
3.建立高规格的重大项目月度协调会议制度,确保重大项目建设计划的落实。完善重大项目储备库管理,推动重大项目全程信息化管理,做到项目即时入库、动态跟踪、实时监督和互动交流。2012年重大项目计划共安排307个项目,总投资规模6981亿元,年度投资计划656亿元,其中续建和新建项目183个,前期项目124个。
4.积极扩大社会投资,加快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的配套政策。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型功能区、特色功能片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区等区域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领域。2012年,社会投资规模约1800亿元。
5.着力扩大消费需求,落实国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政策,积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不断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着力培育发展高端商务、旅游、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服务性消费,引导和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统筹完善多层次商业网点布局,推动罗湖国际消费中心城区建设,加快笋岗—清水河、华润万象城周边拓展区域、蔡屋围晶都片区和湖贝路片区的更新改造,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000亿元以上。
6.积极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加快福田国际电子商务集聚区等建设,促进实体商业和网络商业融合发展。推广电子商务应用,鼓励支持企业通过独立建设或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7.进一步提升外贸发展质量。在稳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支持企业开拓拉美、非洲、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推动国际市场多元化。充分发挥综合商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作用,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对口交流洽谈。优化外贸出口结构,积极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稳步提高一般贸易出口比重。
8.加快拓展国内市场,鼓励和组织企业积极参加重点内销展会,加强内销产品研发、创建内销品牌和建立内销网络,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2012年,力争工业产品内销比重提高到50%左右。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1. 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加强对文化、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发展的支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2年,市本级政府投资中社会建设、民生发展重点领域的比重达83%以上。
2. 促进充分就业,重点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及灵活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健全劳资平等协商机制,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500元,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
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社会保险法》,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将地中海贫血儿童纳入医保范围。完善社会救助系统,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最低生活保障与项目救助、临时救助的有效衔接。加快发展社区服务,探索建立综合性社会服务体系,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社会福利事业。
4. 建立健全公共租赁房、安居型商品房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完善诚信申报、轮候规则、退出机制等制度。2012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万套,竣工1万套。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启动公积金贷款业务。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规范住房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5. 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完善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加大困难群众临时价格补贴发放力度,最大限度地减轻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继续推进平价商店建设,完善平价商店各项管理制度,推动平价商店规范经营。
(五)大力加强社会建设
1.弘扬大运精神,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城市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积极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增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40台。继续办好深圳读书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创立城市文化品牌。加快青少年活动中心改扩建和文学艺术中心、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第二工人文化宫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体设施。实施精品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本土优秀文化品牌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城市形象的国际推广。
2.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加快筹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完成南方科技大学一期工程并力争正式建校招生,推动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开展本科招生,建设2-3所特色学院。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完成龙岗高级中学、第六高级中学建设并交付使用,开工建设盐田高级中学。积极推动学前教育发展,开展幼儿园示范园创建试点。2012年,新增普通高中学位6750个,幼儿园规范化达标率达90%。
3.加快重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康宁医院综合楼全面竣工并投入试用,积极推进宝荷医院、新安医院、聚龙医院、新明医院等11个大型医疗项目规划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支持第三人民医院、罗湖和福田区人民医院等创建三甲医院。完善社康中心网络,推动公共卫生资源向社区倾斜,加强以全科医生配备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构建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服务模式。2012年,新增病床数3000张,每千人医生数和病床数分别达2.3人和2.47张。
4.积极建设公交都市,完善快、干、支三层次常规公交线网,推进公交提速工程,构建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2012年,公交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4.5%以上,原特区外公交500米站点覆盖率达87%。
5.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整合社区管理资源,完善社区基础服务设施,推进幸福社区发展。培育规范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双轨制,扩大直接登记的范围,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继续做好“双拥”工作。
6.强化人口综合管理,推进落实人口分区域调控指导性计划,积极推进户籍迁入政策改革,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政策,探索“居住证+社保”入户模式,稳步扩大户籍人口规模。强化流动人口服务,实行人屋对应动态管理。进一步加强人口计生工作。2012年,常住人口规模1060万人左右,新增户籍人口24万人(其中自然增长5万人,机械增长19万人),年末户籍人口达300万人以上。
7.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交通、消防、建筑、危化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管理,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2012年,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以上。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食品药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全流程监管。2012年,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超标率控制在2.5%以内,食品生产监督抽查合格率、药品安全抽样合格率达92%、95%以上。
8.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网格化的动态治安防控网络和信息化、智能化、高技术化的新型警务模式。以治安复杂区域为重点,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促进重点地区治安持续好转,不断增强市民安全感。
(六)扎实推动低碳绿色发展
1.继续完善能耗考核体系,大力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建筑节能,切实推进清洁生产,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全面推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促进公共机构节能。大力推广新能源、新光源,有效降低城市照明单位能耗。
2.加大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推广力度,制订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布局,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2012年,力争示范推广新能源公交大巴1500辆,纯电动出租车500辆。
3.落实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促进低碳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考核及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完善低碳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低碳城区,推动共建中荷(欧)低碳城。
4.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加强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水平,有效促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加快生活垃圾和污泥处理设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2012年,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能力达到4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7%。
5.加强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茅洲河、观澜河、布吉河综合整治及东部海堤重建工程,完成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二期主体工程,加快龙华、观澜等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支管网建设,开展现有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技术改造。实施污水截排、河道及库底清淤,整治入库支流,保护饮用水源水质。完善节水治污减排协调新机制,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强化建设项目用水节水管理。2012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9.5万吨/日。
6.着力改善空气质量,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协同控制。大力推进油品升级,实施更为严格的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全方位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全面启动电厂降氮脱硝工程,完成妈湾电厂3、4号机组及中海油深圳电力6、8号机组的低氮燃烧器改造。严格控制VOC排放和扬尘污染。
(七)努力提高城市品质
1.全面实施特区一体化三年计划,优化调整重点片区规划,全力推动坂田、民治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东部过境高速公路市政连接线等一体化重点项目,加快原特区外公共医疗、教育和文体设施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原特区外贫困、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2.推进新型功能区规划建设。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全面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完成土地整备和填海工程,推进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实现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加快光明、坪山、龙华、大鹏等新型功能区开发建设,立足功能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打造特区新的发展极。
3.加速城市更新进程,运用综合整治、功能改变和拆除重建等更新模式,推进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商业区和旧住宅区改造,促进存量空间优化调整。加大土地整备力度,加强重点发展地区产业项目、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的用地保障。推进城市发展单元的规划建设,加快坪山中心区、光明门户区等发展单元的开发建设。完善查违疏导政策,推动历史遗留违建处理试点,坚决遏制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
4.加快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重点推进新航站楼、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穗莞深城际线等项目建设,加快赣深客运专线、深中通道等对外战略通道的前期工作,提高城市辐射力。进一步完善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动工建设地铁7、9、11号线。加快推进广深沿江高速深圳段、博深高速深圳段、南坪二期、清平二期等道路建设。
5.构建多元化的能源资源保障体系。加快抽水蓄能电站等清洁电源建设,建成31项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完成西气东输二线广深港支干线深圳段工程,大力推进LNG应急调峰站、迭福LNG接收站、天然气高压输配系统、国家成品油储备基地等重点能源工程建设。加快公明供水调蓄、大鹏半岛水源工程、清林径引水调蓄等重大水源工程建设,推动深莞惠水源网络互联互通,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等重要物资储备。
6.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市,构建“四带六廊”生态安全体系,推进羊台山—梧桐山—坪山河生态廊道坪山河段等建设,加快大鹏半岛等自然保护区、生态景观林带和绿道建设。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1.2%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6平方米,新建和整理完善城市绿道、社区绿道1000公里。
(八)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1.积极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动出台经济特区商事条例,建立商事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分离、审批和监管相统一的登记管理制度,探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度,逐步实现自然人经营豁免登记。
2.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以市场化为方向,以产权为基础,明晰土地权益,细分土地市场,构建差别化的土地供应政策和地价政策,创新土地收益分配调控和二次开发利用新机制。
3.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力争在公立医院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加快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改革,积极探索“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新模式。坚持公益性导向,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进一步深化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探索建立以职位分类为基础的公务员交流制度,以及公务员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和职业年金制度。积极推进行政审批体制改革,优化、整合和再造行政审批流程,合理设置审批的前后置关系,建立跨部门协同的一体化审批运作机制。
5.着力推进价格改革,争取在行政事业性收费、环保收费、资源价格、公用(益)事业价格及中介服务价格等领域先行先试,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强价格成本监审制度建设,着力推进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的成本调查监审。
6. 促进外溢型经济发展。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建设,出台《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落实深莞惠产业发展、信息化、交通运输一体化等合作协议。加快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发建设,落实相关发展规划,大力加强招商引资。继续做好援疆、扶贫开发、双转移等工作。加强深港更紧密合作,全面落实深港法律合作、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开发、食品安全合作、气象科技合作等4项协议,加快推进莲塘/香园围口岸等跨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7.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劳务合作和工程承包,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鼓励优势企业抓住机遇,收购兼并国外品牌企业,到境外建设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实现全球化合理布局。继续推动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园区建设。
五、组织实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各项目标任务按照部门职能分工由主管部门负责落实,涉及多部门配合联动的,由主要负责部门牵头组织落实。各责任单位根据目标任务要求,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量化到具体岗位和人员,积极稳妥推动工作落实。
(二)严格考核通报。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工作,定期检查、通报计划执行情况。各责任单位加强自查自评,定期向市发改部门报送计划执行进度。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