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市365体育论坛网址_世界杯365bet_亚博和365是一家的吗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坚定不移地将自主创新作为深圳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指导思想,全面、扎实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工作与成效
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紧密结合深圳实际,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坚持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突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注重主导战略引领,创新成为全社会的普遍价值认同。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全国科技大会和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不断强化自主创新的战略地位。2004年1月,市委市政府颁布《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了我市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框架,并采取有力措施全面系统地加以推进。2006年1月和2009年9年,市委市政府又先后颁布《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将自主创新从科技创新战略提升到深圳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提出2015年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2006年4月和2008年9月,市委市政府两次召开全市自主创新大会,研究部署全市自主创新工作,进一步将“创新牌”提升到与“改革牌”、“开放牌”并重的政治高度。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市委市政府在认真分析国内国际和深圳经济发展状况后,毅然提出切实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自主创新主导战略的推动下,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力量贯穿到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创新文化已深深渗透于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自主创新已内化为深圳的城市精神,政府有明确的“创新导向”,企业有内在的“创新动力”,市民有强烈的“创新意愿”,社会有良好的“创新氛围”,凝聚成一股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推动全市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蓬勃开展。
(二)注重政策法规创新,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基本确立。
完善的法制既是开展科技创新的保障,也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动力。市政府高度重视以法律手段来推进、激励和保护科技创新。2008年,市365体育论坛网址_世界杯365bet_亚博和365是一家的吗审议通过了市政府草拟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并于当年10月1日起实施。作为经济特区科技创新的基本法,在科技投入、科技环境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刚性的规定,《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的实施,进一步将科技创新的制度机制保障上升到地方法规层面。此外,市政府有关部门还启动了《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等法规的修订工作,以及《深圳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条例》等系列地方性法规的调研起草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市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
市政府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立法的同时,不断进行政策创新,努力打造我市在科技领域的政策高地。以市委市政府《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为标志,对建立和完善我市创新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了政策导向从主要注重财政和税收优惠向各加注重营造整体创新环境的转变。2006年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及其20个配套政策,将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不但实现了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心转移,而且形成了政府多个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同时出台政策措施,共同推进自主创新的局面。为了适应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新形势,加快解决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瓶颈问题,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9月颁布实施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1+4文件,以及建设高端人才队伍的1+6文件,其中的《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创建创新型城市的系统性规划,是全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推动新一轮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政策创新,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环境,为突破创新瓶颈、聚集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营造了良好条件。
(三)注重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日益完善。
市政府将财政科技投入作为深圳未来发展的战略投资。为支持全市科技创新活动,市财政投入科技创新的资金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维持在较高水平。2006、2007、2008、2009年市财政对科技投入分别为36.1亿元、50.1亿元、53.9亿元、62.7亿元,占市级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分别为6.32%、6.88%、6.06%、6.60%,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大。其中,相应年度的市科技研发资金计划支出总规模分别5.0亿元、6.5亿元、7.37亿元和为10.37亿元,预算内安排资金规模比2008年增加3亿元。特别是受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财政经常性收入预计增幅下降的情况下,市财政安排的科技投入预算比2008年增长40%多,体现了市政府“舍得投入”,强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坚定决心。
在市政府加大科技投入的引导下,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高。近年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3%以上,2008年这一比例达到3.3%,远远超出全国1.49%和广东省1.23%的平均水平,也超过OECD组织成员国平均水平(2.25%)。
与此同时,技术股权交易市场、创业投资、再担保、证券市场融资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高交会连续成功举办10届,成为目前中国高新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品牌盛会,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展”。二是从2009年开始分三年市政府出资30亿元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侧重解决种子期初创期企业以及新兴产业早期融资困难问题,同时安排中小企业再担保资金10亿元,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和信用再担保体系。截至2008年底,在深圳设立的各类创业投资机构达共有252家,管理资本总额达60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近2600个,累计投资金额500多亿元。三是设立创新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截至2008年底,我市在全球各大交易所上市的创新型企业有56家,其中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有22家(上市企业数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在国内主板上市的7家,在香港主板上市13家,在美国、英国等国际市场上市14家。四是技术市场技术交易日趋活跃,总量持续增长。2008年深圳共登记技术合同4630项,同比增长24%;合同成交额83亿元,同比上升68%。
(四)注重资金管理模式创新,财政科技投入使用绩效逐步提高。
几年来,为提高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和使用效率,市政府一直进行改革探索,重点加强市科技计划和研发资金管理制度的改革。2004年制定的《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了科技计划项目申请、立项、实施管理和验收的流程和原则等内容,《深圳市研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了研发资金的开支范围、支持方式和支出结构,审批流程,各责任主体的职责与分工等内容。在这两个《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市科技主管部门根据科技创新的实际需要,设计了一系列科技计划,并制定了各类科技计划的操作规程,规范了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和科技研发资金使用。两个《暂行办法》及其衍生的系列操作规程,构建了科技计划和研发资金管理的制度平台,确立资金管理“企业申报、专家评审、政府决策、社会公示”的操作原则,力求解决资金审批过程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问题,着力纠正审批权力过于集中,审批链条过于简单和审批过程的不透明等问题。
市政府根据全市科技创新的实际情况,动态地对科技计划和研发资金管理进行改革。2006年,从强化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出发,进行了第二轮改革,突出对企业的研发资助从事前拨付变为事后核销与事前补贴相结合,研发资金从单一环节资助向创新链全过程覆盖。2009年启动了第三轮改革,这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加强引领、提升能力、完善环境”的指导方针,兼顾解决当前、中期和长远的科技发展问题和目标,充分发挥政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强公共技术产品服务供给,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
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极大地提升了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2005年到2009年五年间,市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量分别为935项、1567项、2052项、3395项和4912项,立项数分别为711项、872项、1204项、1551项(2009年立项工作尚未结束)。项目申请量的大幅增加,既有利于科技部门择优支持,也有利于全市科技创新活动水平的稳步提升。
(五)注重筑巢引凤,创新人才队伍形成较大规模。
近年来,市政府围绕科技创新的目标和任务,从队伍、环境等方面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加大重点领域人才计划实施力度,加强人才的培养、培训和引进工作,不断优化队伍结构,使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适应科技创新工作的需要。首先,加强了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出台《关于加强我市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及六项配套政策,细化操作办法,启动我市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工作,切实给高层次专业人才在工作条件、生活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学术研修、创新创业扶持、出入境便利等方面以政策扶持,动态保持深圳集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比较优势。截至2009年9月初,共公示公告了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31批次,涉及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1048人。其次,全面梳理整合人才引进政策,优化人才工作流程。制定《深圳市人才引进实施办法》,修订人才引进目录,打破传统“学历+职称”的单一人才评价标准,逐步引入能力、经历、业绩、贡献等多重要素,探索创新人才引进综合评价机制。此外,市政府还举办了多次海外揽才活动,全市引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新的提升,仅2008年就接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4.9万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总量的87.33%;引进在职人才2万多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总量的87.74%。第三,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创新力度。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对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进行了清理和规范。进一步加大职称评审方式创新,继续推广网上申报、网上评审,扩大考评结合和以考代评的专业领域。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力度,继续举办“深圳博士后创新讲堂”活动,创设“境外专家鹏城讲堂”,打造专业人才学术交流平台,将继续教育覆盖面扩展到民营及中小企业。
通过这些努力,全市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人才结构日趋优化。截至2008年底,全市人才队伍总量达183.74万人,其中户籍人才67.45万人,本科学历以上人才71.5万人。全市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26.96万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7万多人。
(六)注重产业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针对全市创新体系现状,市政府因势利导地突出技术创新主攻方向,继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引导和支持政策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和支持人才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和支持技术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和支持资金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和支持公共服务要素向企业集聚。
为支持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市科技计划和研发资金围绕企业的主体地位开展了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先后设立了企业研发投入资助计划、企业研发中心资助计划、国家/广东省科技项目配套资助计划、技术标准研制计划、软件企业CMM认证资助计划、科技贷款贴息资助计划、无息借款计划、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科技保险资助计划等一系列资助计划,基本覆盖了企业技术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为了强化对产业发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市科技计划自2009年起设立重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重点支持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半导体照明、生物和新医药、新材料、新一代移动通讯和互联网技术等领域,力争取得若干重点突破,形成一批核心知识产权和国际、国内和行业标准。
市财政同时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仅2009年市财政新增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产业技术进步资金就达2.4亿元,使用于支持企业技改的资金总额达到7.9亿元,其中贷款贴息1.8亿元,技术改造投资补贴1亿元,两项资金预计可带动企业投入75亿元。在政府资金的带动下,2009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备案285项,较上年增长2%,项目总投资75.27亿元;共完成更新改造投资51.09亿元。
经过努力,全市企业尤其是本土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动能获得充分发挥,自发创新、自主创新已成为企业的内生动力和自觉行动。一大批本土型企业在创新环境中迅速成长,一大批成长型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磨练逆势成长,一大批龙头型企业在参与国际产业高端竞争中壮大成长,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在与国际品牌、技术与标准的较量中优胜成长,在国内同行名列前茅。企业已经成为全市技术创新的主体。
(七)加强保护与激励,知识产权成果产出丰富。
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将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通过率先在国内提出建设发明之都的战略目标、率先在国内出台对知识产权进行综合性保护的地方法规、率先在国内发布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指引、率先在国内实施地方知识产权指标体系、率先在国内形成较为完善的全方位多领域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等五个“率先”,形成了系统性的知识产权法规政策环境;通过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和组织开展“雷雨”、“天网”、“龙舟”等多次知识产权专项行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通过组织研讨、讲座、网站、对外交流等各种形式,推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和激励科技创新,由此带来了全市知识产权创造的大丰收。首先,我市企业勇夺PCT专利申请量世界冠军。2008年,我市PCT专利申请2709件,同比增长25%,占全国年申请量近一半,连续5年蝉联全国第一。尤其可喜的是,华为公司以1737项申请居全球第1位,中兴通讯公司以329项PCT申请量居全球第38位。深圳企业打破国外跨国公司的垄断,在PCT申请量这一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上取得骄人成绩,为我国企业在国际上争得了荣誉。其次,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2008年全市国内专利申请量3624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8757件;专利授权量1880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404件;每万人年专利授权量及每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上,我市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第三,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和广东省科技奖励。近五年,全市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162项。其中,华为公司的TELLIN智能网系统和深圳大学的S2150型超高速等待式分幅摄影机分别获得了代表国家科技创新最高荣誉的“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市政府完成的“深圳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第四,一批重点研究项目取得突破进展。2008年11月,华大基因的“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登上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的封面,并被《科技日报》评为2008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大熊猫晶晶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完成”被两院院士评为200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这标志着长期以技术创新见长的深圳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民生科技项目如五洲龙公司新能源电动汽车和比亚迪DM双模电动车项目已经大规模示范运行或即将投产。第五,标准化、品牌战略实施效果显着。广大高新技术企业踊跃参与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目前仅深圳高新区企业共参与制定/修订国际、国内和行业标准841项,其中国际标准100项,国家标准262项,行业标准479项;2008年,全市国内商标注册量为10946件,共有中国驰名商标30件,广东省着名商标206件;累计获得了3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80个中国名牌产品以及104个广东省名牌产品。
(八)注重培育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通过科技创新催生高新技术产业新业态,从而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进而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首先,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市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数字电视试验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围绕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根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和专项,我市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和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大力推动我市高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从1999年至2008年底,我市累计获批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超过130个,同时组织实施市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约260个;国家补贴资金超过10亿元,我市财政配套补贴资金约3.4亿元,带动企业投入资金272亿元。其中,2008年,我市有30个项目获批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国家补助资金2.235亿元。其次,落实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据统计,2008年地税局管辖的210户高新技术企业中42家企业由于亏损等原因未实际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优惠外,168家企业减免所得税金额88257.91万元。地税局所辖享受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企业459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为443906.56万元。第三,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发展以通信、计算机、软件、平板显示等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信息产业,使其成为我市高新技术的主导产业,并优先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解决制约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进一步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第四,抓住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重点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化合物半导体、互联网、创意文化、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研究制定了《关于扶持我市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等一系列文件,面向未来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链,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第五,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研究制定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根据规划,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覆盖的空间范围包括深圳湾、留仙洞、大学城、福永北—沙井南、光明、石岩、观澜、龙华、坂雪岗、宝龙、碧岭、坪山(深圳出口加工区)、葵涌、大鹏等园区以及市政府划定的其他高技术产业发展区域,面积185.6平方公里,面积扩大15倍;争取用5到10年时间将深圳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并推动各园区整体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多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较快发展。从2000年到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加值、出口额年均分别递增30%、27%和36%,高新技术产业对本地GDP的贡献从2000年的22.7%上升到2008年的32.4%,成为深圳第一支柱产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深圳高新区,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278.58亿元,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50.63亿元,工业增加值155.45亿元,税收36.52亿元,净利润35.24亿元,单位面积产出居国家高新区首位。
特别是: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和持续、大量的研发投入积累,本土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了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并将创新能力转化为产品竞争力,面临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自主创新型企业依然保持强劲增长,以自主知识产权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抗压避震”作用进一步显现。
(九)注重补足短板,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长期以来,公共研发和条件平台支撑能力不足是阻碍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薄弱环节。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市在加大力度建设公共研发平台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海内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来深创办各种形式的科研机构,吸引海内外创新资源进一步向深圳汇聚。
首先,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能力资源配置。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在深圳布局建设的第一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该项目总投资约7.9亿元,国家将补助资金2亿元。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在我市建设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和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等三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共安排补助资金4800万元,这是我市获批组建的首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其次,重点加强了与中国科学院的全面合作。市政府于2006年2月和9月与中科院签定了共建先进技术院的《备忘录》和《协议书》。2008年10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市政府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书》。在院市合作的强力推动下,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自2006年9月成立后迅速发展,目前已形成集成工程学、健康工程学和数字工程学等10个重点研究方向,建立了19个研究中心、9个研究室,初步形成多学科交叉、集成创新的特色与优势;院内高端人才队伍已超过600人,共有17位分别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深圳市“双百计划”。第三,引进了华大基因研究院。自2007年初该院落户我市以来,聚集了超过800人的研究队伍,开展了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计划(“炎黄计划”)、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黄瓜基因组项目、欧盟肠道元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中丹糖尿病项目等研究计划,在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第四,为弥补本地高等教育方面的不足,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等合作建立了研究院和研究生院,与国内外52所着名大学合作建立了深圳虚拟大学园,聚集了海内外创新资源。目前,我市正积极有序推进南方科技大学和产业创新研究院的筹建工作,为我市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源头创新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第五,通过深港两地政府共建“深港创新圈”,建立并完善了双方督导、共同资助、项目管理及联合招商等四项工作制度,不断提升深港科技交流与合作层次,将香港在高等教育、基础研究、高层次人才、市场推广等方面的优势与深圳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两地双赢。
目前,全市已经初步构建了以提供研究开发前沿性技术、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为主的技术研发平台体系,以提供检测、试验条件为主的检测实验平台体系,以提供科技文献、标准、情报等信息服务为主的科技信息平台体系和以提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主的技术转移平台体系。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组建各类重点实验室66家,其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筹建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9家、省部共建实验室2家、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分室2家;共建设工程中心96家,其中包含1家包含国家级工程中心,12家省级工程中心;认定和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30多家,其中资助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国家级创业中心(孵化器)8家。联合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建设深圳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深港两地科技资源共享,目前入网单位共有480家,其中深圳入网单位207家,香港入网单位273家。
(十)注重政府服务,营造高效的科技创新环境。
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为全市科技创新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始终认清角色、摆正位置,坚持以服务为主,积极主动地充当自主创新的战略规划者、推动者、服务者,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市政府各部门通过创建“服务型政府”和开展“服务年”活动,不断完善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强力营造创新软硬环境,推出新的服务产品,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努力使深圳成为创新综合成本最佳的城市。
首先,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降低创新型企业注册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减少企业创办的前期费用;进一步降低了创新型人才留深入户条件,解决了来深创业者的入户难问题;建立了小额担保贷款制度,并通过“彩虹计划”、“激扬青春”、“金翅膀计划”等专项行动,引导和带动了更多失业者实现自主创业,树立了一批成功典型,创建了一批创业园区、创业基地和创业示范点。其次,将进一步建立健全为创新型企业服务的体制机制。企业是深圳科技创新活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力量。市政府已经建立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能机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也建立了专门为企业家提供服务的职能部门——深圳市企业家服务处,为广大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贴近、贴身和贴心服务。第三,进一步优化创新平台服务。市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了创新公共基础平台、创新资本平台、创新合作平台、最佳创新成本平台、创新文化平台等五大平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平台,加快公共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公共检测和科技信息等平台的建设,努力提高自主创新的公共服务水平,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第四,市政府高度重视解决企业困难,帮助企业度过难关。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市政府于2008年5月和2009年4月组织了两次全市工贸百人服务调研活动,分别组织了100多人和200多人的调研队伍,各集中一个月左右时间对全市工贸企业进行了大范围的调研和服务,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服务,排查企业困难,解决企业诉求,稳定企业正常经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促进企业平稳发展。
二、问题与危机
通过持续不断地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我市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全市卓有成效的科技创新工作获得中央和广东省的高度评价。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深圳作为唯一的城市作典型发言;2007年9月,省委、省政府将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授予深圳市政府,以表彰市政府推进科技创新完善区域创新方面的突出工作; 2006年9月和2009年8月,省委、省政府先后在深圳召开全省自主创新工作现场会,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全市科技创新工作。
在新形势下推进科技创新,我市既具备良好基础、面临重大机遇,也面对着严峻挑战。世界新经济和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国际竞争的核心日益体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我市在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正面临着空间、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的突出制约,存在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滞后、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供给不足、科技人力资源短缺,创新驱动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创新资源的争夺和重新配置,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蔓延,对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我市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突破的态势与源头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交织在一起,技术突破产业融合的需求与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在创新资源的竞争中存在被边缘化的危机。
(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滞后、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供给不足。
由于城市发展的历史原因,我市创新体系还存在显着的薄弱环节,科技基础设施、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和发展严重滞后,对城市创新能力形成了制约。深圳国家级研究机构匮乏,源头创新能力不强、公共创新平台不足、有战略性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不多,甚至长期徘徊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之外。我市国家级的研究机构不超过5家,在科技部认定的2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50多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我市没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只有2个。由于我市缺乏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等源头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我市难以承接国家推出的一大批科技重大计划、重大专项,如不加以解决,将依然徘徊在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之外,不仅导致深圳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潜力不足,也无法担当国家自主创新排头兵的重任。由于我市缺乏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大学、科研院所的支撑,缺乏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等源头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导致储备科技创新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载体不足,难以承接国家推出的一大批科技重大计划、重大专项,无巢引凤,无巢栖凤。如不加以解决,将依然徘徊在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之外。
(二)创新创业扎根发展吸引力减弱,科技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端人才短缺。
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深圳科技创新的模式是“逆向创新模式”,即创新路径按照市场需求导向从低端逐步走向高端。以前,深圳比较优厚的经济待遇和良好的创业氛围吸引了众多的科技人员,尽管高端人才不多,但基本上可以满足比较低端的创新需求。但随着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不断向上攀升之后,科技高端人才的短缺越来越明显成为制约创新的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使国内的发展呈现多极化趋势,人才争夺呈现白热化趋势。与此同时,深圳的物价特别是房价上涨较快,企业的研发支出和个人生存成本上升,对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下降,致使深圳市科技人才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仅长期存在的高素质领军人才十分匮乏,就连中级技术人才都严重不足。我市创新人才本地化培养规模与我市人才需求总量存在很大差距。我市每年引进大学毕业生在4万人左右,80%以上需要从市外引进。深圳大学城三家研究生院的每年毕业生仅1800人左右,留深率30%。近年来,受人才环境、人才供给和人才成本等因素影响,深圳的人才竞争力不断下降,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引进科技人员数量增长速度缓慢,经验丰富的创新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异地建立研发机构等方式逐步将研发环节向成都、西安、南京、武汉、杭州等城市转移,因人才不足而导致的研发空心化威胁日益严重。比如,华为、中兴在深研发人员比例逐年下降,华为从2006年的62%降为目前的48%,中兴只有35%的研发人员在深圳。现有人才政策的对象往往是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体制内的科技人员,难以满足那些广大的体制外(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的来深创新创业者对职位晋升通道、技术创新环境、进修培训机会、个人创业的需求,加上住房、治安、教育等社会问题,扎根创业的后顾之忧较多。存量难留住,增量难进来,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只好把研发环节向外转移,在国内外人才比较密集的地区和城市设立研发机构。科技研发寻求向外地转移和流失,将严重动摇我市科技创新的根基。如不采取针对性政策,将会造成创新资源的隐性失血。
(三)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失衡,产业风险仍未消除。
十几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速保持30%以上,个别年份高达50%,但近几年增速下滑至20%以下。今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以不变价计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反映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性存在较大问题,产业风险依然存在:一是产业外向度,全市65%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依赖出口;二是外资高新技术企业产值比重大,达60%以上,一方面易受国际市场影响,另一方面扎根性较弱、漂移性较强;三是电子信息产业“一业独大”,比重在90%以上,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四是加工代工特征明显,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不高,徘徊于创新链、价值链低端的企业仍大量存在,高新技术对服务业、制造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待加强。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订单受制于国际市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高新技术企业经营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2008年高新技术企业的盈利水平普遍降低,平均净利润率预计只有6%左右,同比下降26%。2008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714.26亿元,增速14.68%,增速下滑至10%-20%区间。2009年形势依然严峻,1-7月,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679.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7.9%,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增加值1052.28亿元,同比下降18.19%。
近年来,土地、厂房紧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约束凸显,尤其是发展较快的软件、IC设计和信息服务业,以及关系到我市未来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土地空间科技用房的需求迫切,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主导产业的需求也在增长。由于受到空间的制约,越来越多企业为追求低成本、追求规模扩张向外地转移。目前全市产值1-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20家,部分企业已经或即将在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这些企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很多都在外地购地,上市募集资金的一半以上投向外地。
(四)管理体制存在结构性缺陷,科技创新政策效用减弱。
随着国家税法、劳动法和贸易政策等作出调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原来享受的优惠政策逐步淡出。加上国家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创新热潮,许多城市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竞争十分激烈。科技创新政策的“趋同化”,造成我市基本上失去了原有的政策优势,已经难以保持“政策高地”落差。此外,由于我市自主创新是在缺乏大学、科研机构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在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上科技部门和产业部门存在职能错位的问题。全市科技创新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由于涉及产业发展最主要的金融、土地、财税、人才等政策领域,已经大大超出了科技政策的范畴。因此科技创新政策管理缺乏统筹协调,政策制定搏弈扯皮利益分割,政策执行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绩效评估立场不同标准不一,政策监管控制和政策调整往往无人问津虎头蛇尾。由于科技部门缺乏创新资源的整合和调配能力,导致科技创新政策缺乏统筹,执行环节过于繁琐,执行效率不高。
三、举措与目标
当前深圳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破创新瓶颈,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深圳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为此,市政府将围绕《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所确定的总体目标,结合落实《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增强创新能力、发展创新产业,改进创新管理,努力把深圳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更加注重研发载体建设,规划布局若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础设施,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构建支撑有力的城市创新体系。
一是制定科研机构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发展与创新型城市相适应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构建知识创新体系,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争取在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取得若干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核心知识产权以及国际、国内和行业的技术标准,提升深圳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二是组织实施重点领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积极承担国家创新任务,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项目在深圳落户。三是以“深港创新圈”为载体,进一步整合深港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吸引国际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创新要素向深港积聚,使深港城市圈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圈。加强穗港产学研合作,形成以广州-深圳-香港为主轴的区域创新布局。四是组建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国家发改委的批复精神,积极筹划组建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定位为市政府与国家发改委的创新合作服务平台,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智库,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
(二)更加注重环境建设,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向科技创新倾斜,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建设创新技术平台体系。建立深圳科研仪器设备中心及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支撑。重点构建提供研究开发前沿性技术、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服务的技术研发平台,提供检测、实验条件服务的检测实验平台,提供科技文献、标准、情报等信息服务的科技信息平台,提供技术扩散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技术转移平台。二是完善创新创业融资环境。构建财政投入为导向,资金市场、资本市场融资为主的投融资体系。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加强和改善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服务,探索建立信保贷联动机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搭建针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担保平台。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构建包括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深圳高新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系统挂牌工作,支持中国(华南)国际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深圳市产权交易中心与深圳证券交易所良性互动,畅通非上市中小股份制企业产权流通渠道。
(三)更加注重建立可持续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积聚创新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一是认真研究当前创新型人才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制定科技创新人才针对性政策,切实解决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除人才在深创新创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快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大学医学院、城市学院等大学和学院的筹建工作,以全球眼光吸引优质教学资源来深合作办学,增强人才自主培养的能力。三是落实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加快引进一批领军作用突出的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储备一批在科研技术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专家,形成合理的高端人才梯队;四是积极探索创新成果、智力要素等参与收入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优秀人才的创新活动得到优厚的回报。五是构建知识创新体系,增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加强深圳大学学科建设,完善大学城管理体制,加强若干技能培养型大学(学院)建设。发挥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产业创新研究院和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人才培养功能。六是鼓励企业、社会兴办研究院、人才培训学院,利用移民城市的人际网络资源,开展大规模、高效率的产学研合作。
(四)更加注重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着力保持政策制度优势。
一是继续加强对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的跟踪掌握,加强对国内各兄弟省市创新做法的吸收借鉴,继续优化我市自主创新法规政策体系,在科技投入、税收返还优惠、空间土地支持、金融支持、人才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始终保持一定的政策制度优势,切实把政策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二是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自主创新优惠政策。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减轻纳税人负担,采取备案制度执行该优惠政策。三是加大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政策,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在政府采购标准、政府集中采购目录、政府采购计划与方式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及其监督检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导向功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四是组织本市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承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重大专项,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技术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新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攻关。
(五)更加注重产业载体建设,大力拓展科技创新发展空间,着力形成以“高端化、集群化、总部型、创新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确保土地供应,强化厂房存量改造,做大做强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优先纳入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特点,探索对高新技术企业出让土地使用权实行弹性年期制度。创新土地管理模式,有计划地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并统筹安排创新人才居住的配套用房。加快推进旧工业区升级改造,使之向科技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转型,鼓励社会投资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推动我市产业集聚和升级。在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中,适度安排城中村及旧商业区、旧工业区、旧工商住混合区、旧工业区的“四旧”改造项目。统一规划、分批建设改造、定期推出若干创新产业发展用房。二是继续组织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根据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围绕软件和集成电路、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音视频、新型元器件、信息安全、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卫星应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减排、海洋产业等领域,积极组织我市企业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力争到2010年继续实施40-50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三是更加注重发展新兴产业,把制定专项产业政策作为今后若干年科技政策的重点和突破口,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针对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机器人、下一代互联网、半导体照明、网络信息服务等细分产业进行专题调研,研究确定若干重点发展的细分产业,制定LED产业、互联网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文化产业等专项扶持政策,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四是推动创新型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基于互联网的空间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数字内容、软件外包、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业。五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重点支持由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催生的新业态。六是抓紧推进《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的实施,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核心,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集聚。
(六)更加注重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提高政府创新资源配置效率。
为实现以科技发展引领产业升级,以流通引领生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此次大部门体制改革,市政府组建了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新组建的委员会对于科技创新将在两方面得到强化,一是加强组织实施全市科技重大专项、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的职责,二是推进本市科技、工业化、信息化相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带动作用,推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新的组织架构,将有利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和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解决部门利益分割、多头管理、职能错位等问题,在投融资、技术标准、对外贸易、政府采购、财政资助和消费政策等方面形成协同一致的创新激励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新的委员会将整合市财政各类科技资金,重点支持创新技术平台建设、关键高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高级人才培养和引进等,优先解决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早期投入等问题。新的委员会还将进一步完善科技经费企业申请、专家评审、社会公示、政府决策的管理模式,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经费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估,推进重大科技和创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高政府科技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力,使政府部门逐步从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转变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制定者、资源配置过程的监督者和资源配置绩效的评估者。
当前,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创新资源的争夺和重新配置,技术突破和产业融合拓展了创新发展空间,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将牢牢抓住寻求发展新资源和增强发展新动力给科技创新带来的历史机遇,顺应新时期以创新促发展的内在要求,抢占创新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到2015年,城市创新体系基本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创新投入、创新应用、创新成效、创新环境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5.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60%以上,每万人口年度专利授权数量32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产值40%以上。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7%以上,城市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拥有一批国际化创新型领军人才,聚集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形成一批跨国创新企业,建成国际级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