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
        深圳365体育论坛网址_世界杯365bet_亚博和365是一家的吗网欢迎您!
        首页 > 365体育论坛网址_世界杯365bet_亚博和365是一家的吗履职 > 监督工作 > 专项工作报告

        深圳市文化建设改革创新专项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2-10-18

        打印 返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各界的新期待,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当好文化改革发展领头羊的新要求。近年来,我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日益健全,文化创造活力充分焕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连续四次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获得“设计之都”、“杰出的发展中的世界知识城市”等国际荣誉。

        一、创新文化发展理念,以新的文化理念引领文化改革发展实践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文化发展理念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南与先导,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在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进程中,我市根据国内外文化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并将之扎根于深圳文化改革发展实践,有力促进了文化繁荣发展。

        (一)评选“十大观念”、引领深圳再造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以纪念经济特区成立 30 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数百万人参与的“深圳十大观念”评选,经过广泛宣传,“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等十大观念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成为推进深圳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十大观念是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产物,集中反映了深圳人的精神奋斗史,是对深圳的观念变革历史和改革发展道路的审视和梳理。“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等观念,反映了从保障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向保障文化权利的历史演进,必将继续激励深圳率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二)提出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形态。2010  4 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与城市主流文化发展定位,“三型文化”被正式定位为深圳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三型文化”的提出,是确立文化在城市战略中的主导地位之后的理论新探索,它不仅在内涵上回答了“以什么样的文化来立市”的问题,而且在理念路径上确立了“三型文化”在“文化立市”战略中的核心位置,为夯实“文化立市”战略的价值根基、保持深圳文化的先进性、实现“文化强市”建设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三)率先提出建设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在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与实践探索中,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出版了《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专着,将深圳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标准、制度、机制、服务、绩效和创新等 10 个方面的领先。这一目标的提出,为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确立了更高的标准,为深圳打造“全国性的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确立了全方位的理论指导。

        (四)确定文化创意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通过大力推进文化与创意、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创意内涵,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为了推动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更快更好发展,2011  10 月,市政府印发了《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明确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为六大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确立了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两大主攻方向,以及创意设计、文化软件、动漫游戏等十大产业重点,确定每年集中 5 亿元专项资金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的确立和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赋予了文化创新产业发展新使命,也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五)提出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的新目标。在 2003  1 月正式确立并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后,深圳文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和时代风尚的新阶段,具备了建设“文化强市”的现实基础。为推动深圳文化建设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争当文化改革发展领头羊的新目标,并从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力更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更强、文艺精品创造力更强、改革创新引领力更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文化立市战略的实施到文化强市目标的确立,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强的坚定决心。

        (六)进一步明确塑造城市文化特色的基本定位。作为一个仅有 30 多年发展历史的年轻城市,深圳文化缺乏历史积淀,文化资源相对缺乏,存在先天不足。但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毗邻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文化包容性强。这些特点决定深圳不能像国内其他城市一样通过循序渐进、长期积淀来提升城市软实力,而是需要通过政府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并由政府主导强力推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文化跨越式发展,走出与国内其他城市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为此,我市坚持在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挥后发优势,培育海纳百川、开放包容、青春时尚、先锋现代的文化气质,着力打造国际化先进城市形象,彰显了“创意之城,时尚之都”的文化魅力。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提高市民文化福利水平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和高端化。为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努力为社会各群体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

        (一)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文化设施特别是基层文化设施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基础和基本阵地。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大文化投入和强化管理,加快构建全覆盖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目前共建成文化馆(站)62 个,公共图书馆(室)631 个,文化广场 381 个,博物馆 26 个,全市文化设施总面积超过 99 万平方米。其中,福田区基本建成“一公里文化圈”,南山区积极打造“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盐田区基本建成“十分钟公共图书馆服务圈”,宝安区开展了创建文化先进街道活动,龙岗区大力实施“753”工程(在区、街道、社区分别兴建 7 个、5 个、3 个文化基础设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果,一批区级和街道级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发布了《深圳市基层公共文体设施规划和建设标准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街道图书馆、文化站和社区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等基层文化设施的规划布局、建设标准、功能配置等要求,为基层文化设施提供了规划建设的依据和标准。

        进一步完善公益文化场馆免费服务机制,丰富公益服务内容。2008 年底实现市、区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全面免费开放。公益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保证了公益场馆的公益性和群众的参与性,真正体现了零门槛与普惠性。各类场馆根据自身实际,纷纷推出惠民举措。深圳图书馆推出的“深图艺苑”、“晒书大会”,少儿图书馆实施的“常青计划”和“易读站”项目,群艺馆推出的公益培训,关山月美术馆推出的送展览进社区及“第二课堂”等均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

        福田区推行“一延三错”服务举措,方便了居民更好地享受文化服务;罗湖区的“四点半学校”解决了中小学生放学学习场所问题,受到了家长的欢迎。在实现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我市不断加大投入,通过资助、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全市每年举办各类公益文化活动上万场次、公益电影放映超过 15000 场次,受惠群众达 1000 多万人次。

        (二)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满足不同群体文化需求。通过对市民文化需求的调查研究,及时根据文化需求变化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力求让群众喜闻乐见。策划实施周末、流动和高雅艺术三大系列文化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如组织周末剧场、周末音乐会、周末电影等,丰富群众周末文化生活。开展流动演出、流动电影、流动展览、流动讲座等,把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基层群众和劳务工身边。实施市民艺术素养提升工程,推出

        “美丽星期天”、“戏聚星期六”、“音乐下午茶”、“剧汇星期天”、“粤剧在周末”、“艺术大观园”等品牌文化活动,广大市民免费或以较低票价就可以享受到高雅艺术。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宝安、南山、罗湖、福田和盐田等 5 个区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称号。关山月美术馆被命名为首批全国 9 家重点美术馆之一,深圳市群艺馆与 6 区文化馆均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福田街道皇岗社区等 10 个社区荣获“广东省文化先进社区”荣誉称号,显示了我市基层文化服务的整体实力。

        (三)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以经济特区扩容为契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着力构建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定《深圳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确定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市群众艺术馆新馆及深圳图书馆调剂书库(含中型图书馆)等市属文化设施选址规划在原特区外区域,加快推进宝安书城、龙岗书城及龙岗区中心图书馆、坪山新区图书馆、公明文体中心等区级文化设施建设。全市 160 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有 73 台布点在原特区外,今年新增 40 台也尽量选址在原特区外人口密集区域。拓展特区外文化活动空间,积极在工业厂区开辟文化活动场所,运用屋村会所良好的硬件设施开展文化活动,形成覆盖行政性社区、厂区和大型屋村三类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加快推进原特区外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顺利完成宝安、龙岗及坪山新区 102 万户数字电视整转任务。实施工业区广播电视覆盖试点工作,完成内容平台、信号传输测试工作,西乡共乐工业区有线数字电视信号正式开通。大力实施流动文化服务工程和外来工文化服务工程,以原特区外为主要阵地深入开展流动大舞台、流动展览、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把优质文化资源送至原特区外。办好外来青工文体节,丰富外来工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深圳读书月、深圳合唱节、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节等全市性重点文化活动向原特区外倾斜,将全市 70%以上公益电影放映场次安排在原特区外,让原特区外市民更好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三、创新城市文化品牌,着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彰显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文艺精品生产工程,精心组织系列重大品牌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一)打造文化品牌活动和节庆活动。近年来,我市培育打造了以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为重点的“深圳读书月”,以提高市民文化鉴赏品位为重点的“市民文化大讲堂” 该项目于 2009 10 月获文化部第三届“文化创新奖”,并列入 2010 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以倡导高雅文化为重点的“深圳大剧院艺术节”、“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文博会艺术节”和“交响音乐季”,以面向来深建设者为重点的“外来青工文化节”,以面向社区居民为重点的“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以面向中小学生为重点的“少儿艺术花会暨学校艺术节”,以促进市民创意潜能发挥为重点的“创意十二月”,以传承地方文化特色为重点的“深圳(罗湖)粤剧节”,以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历史文化为重点的“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普及高雅艺术的“美丽星期天”等公益活动品牌。上述品牌文化活动坚持创新出彩,突出精品性、创意性和参与性,深受市民欢迎,体现出较高的国际化水平,成为深圳的文化盛事。如深圳读书月迄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在全国同类活动中启动早、范围广、影响大,获得了中央及有关部委领导的高度肯定。为提升“深圳读书月”活动影响力,2011 年我市出台了《深圳读书月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着力建立全民阅读长效机制。国家级“中国设计大展”落户深圳,将于今年 12 月在深圳举办,将为深圳构建一个更具专业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展览平台,进一步彰显“设计之都”的魅力。

        (二)加大文艺精品生产力度。近年来,我市加大精品生产引导与扶持力度,大力实施“音乐工程”、“影视工程”和“美术创作工程”,促进了文艺创作全面开花,精品佳作不断涌现。歌曲《走向复兴》、《迎风飘扬的旗》位列“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歌曲评选前两名,并与“深圳制造”电视剧《兵峰》和动画片《熊出没》一道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影片《走路上学》第 13 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儿影片奖和第 27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纪录片《风雪可可西里》获第 44 届休斯敦国际影视节纪录片大奖。粤剧《风雪夜归人》和话剧《突围 1978》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文化奖。宝安万福民工街舞团舞蹈《咱们工人有力量》荣登央视“春晚”舞台,并荣获“我最喜爱的 2011 年春晚节目”特别节目类一等奖。2008-2011 年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2575 ,其中国际级 489 项,国家级 1280 项,省级 806 项。

        (三)“两城一都”(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特色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果。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聘请 13 名国际知名钢琴大师担任评委,吸引了 15 个国家和地区近 70 名选手参赛,并通过网络实现全球直播,国际化程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成为“钢琴之城”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深入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建成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平台,市、区图书馆及其分馆共 174 家公共图书馆及 160 台自助图书馆实现统一服务。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超过 2 册,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我市被国际书商联盟评为“活力图书之城”,新闻出版总署同意推荐深圳代表中国参选 2013 年“世界图书之都”。2008  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深圳加入创意城市网络,并授予“设计之都”称号,为深圳进一步融入全球设计产业提供了国际化平台,有力推动深圳进入全民创意新时代。深圳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加入此网络的城市,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这项荣誉称号的发展中国家城市。

        (四)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改革开放历史文物保护的意见》,“莲花山广场邓小平铜像”和“孺子牛雕塑”两处改革开放历史文物正式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内首个以改革开放历史为题材的大型展览——《深圳改革开放史》展览正式对外开放,成功荣获全国十大精品展览,并多次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增加至6个,省级非遗项目达到 15 个。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力度,每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以及“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近 100 场,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积极探索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在文博会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重点对我市优秀非遗项目进行宣传推介。

        四、创新文化产业促进体系,进一步巩固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文化产业是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市政府相继出台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一)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2009  1 月,国内第一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随后,以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契机,我市加快出台系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创意设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和支持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发展的若干意见》、 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等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了我市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据统计,2008 年至 2011 年,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共资助各类项目 346 个,资助金额达 3.12 亿元。2012 年,已审核通过资金扶持计划 1.94 亿元,扶持计划下达后,可带动文化创意产业总投资约 98.13 亿元。

        (二)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业态。充分发挥高科技城市、金融中心城市和滨海旅游城市特色,深度挖掘、整合相关产业资源,进一步形成“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创意”、 文化+休闲”等产业发展新模式。以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的“文化+科技”模式,为文化创意产业高端起步、跨越发展奠定了强大的技术保障,涌现出腾讯公司、A8 音乐集团等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成长型文化科技型企业。以文化产权交易所、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主导的“文化+金融”模式,不断创新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方式,构建了文化产权交易、文化产业投融资、文化企业孵化的重要平台。以主题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为依托的“文化+旅游”模式,有效延伸了文化创意产业链。

        (三)推动传统优势文化制造业优化升级。印刷、工艺品等一批传统优势文化制造类企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创意设计含量,使先进的创意设计理念快速渗透到传统文化制造业,推动了传统文化制造企业的优化升级,推动“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变。以劲嘉集团、雅昌彩印等为代表的一批印刷企业通过不断革新包装设计和印刷技术,迅速抢占了国内印刷行业的制高点;华侨城集团、华强文化科技的第四代文化主题公园通过不断丰富创意设计和动漫游戏内涵,引领我国主题公园的潮流;永丰源、斯达高等陶瓷工艺企业依托设计和技术的创新,成功打造了颇具盛名的“深圳瓷”。

        (四)构筑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组建“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其发展壮大,努力把深圳文交所打造成服务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与中银国际、中央电视台等机构联合发起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首期已募集资金 60 亿元。进一步突出文博会投融资平台作用,在第八届文博会期间发布《中国文化产业 2012 投融资项目手册》,征集投融资项目达到 3319 个,覆盖 31 个省市。目前,深圳文交所和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文博会已形成交易、投融资服务和博览一体化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平台,成为推动全国特别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

        (五)大力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出台《深圳市鼓励“三旧”改造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若干措施(试行)》,推动产业园区建设与旧城区、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改造相结合,建成了田面设计之都、观澜版画基地等一批文化产业聚集区,引进了一批有实力、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落户深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48 个,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 12 个。华侨城集团和华强文化科技公司被评为 2011年度 10 家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六)着力提升文博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全面贯彻长春同志“把文博会办成国际知名品牌展会”的指示精神,出台《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发展规划(20102020)》,建立稳定财政投入机制,奠定文博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健全主办单位指导承办、市直部门协调承办、相关单位具体承办的三级联动机制,进一步调动各级单位的积极性。文博会交易额屡创新高,从第五届交易额 880.69 亿元增加到第八届 1435 亿元,年均增长 18%,分会场由 30 个增加到 40 个。从第六届起,全国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连续 3 年实现“满堂红”,参展阵容逐年壮大。展会运作模式日益专业化,海外组团规模和规格稳步提高,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在上述举措的推进下,我市文化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第四大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巩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2008 年以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 14%2011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 775.62亿元,占 GDP 的比重为 6.74%。深圳文化产品出口占全国 20%,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出口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

        五、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构建完善的文化传播体系

        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我们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丰富传播手段,初步建立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影响深远的文化传播体系。

        (一)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网络整合。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在全国率先实现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单向向双向、小网向大网的转变,以及市民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全市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216万户。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构建手机、电脑、电视、移动视听载体等多终端接收、多媒体共享的传播服务体系,高清电视、3D电视、移动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服务等满足了市民多样化、高质量的文化需求。发挥广电内容集成优势和电信网络覆盖优势,推进实施工业区电视覆盖工程,让工业区群众共享多样化、高质量的节目内容和信息服务。由深圳广电集团发起设立的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成员台已扩展至49家,覆盖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约8亿受众,实现了城市电视台的联合发展、创新发展。

        (二)加大图书馆服务技术创新。成功开发的新一代智能图书馆——城市街区 24 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能提供自助办证、借还书、预借送书、图书查询等服务,被誉为“第三代图书馆”和“永不关闭的图书馆”,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该项目于 2009  10 月获文化部第三届“文化创新奖”,并列入国家首批文化创新工程。从 2008 年起,自助图书馆项目每年均被列入市政府民生工程,目前完成全市布点 160 台,今年将完成 40 台的布点工作。加快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平台建设,全市统一服务平台于今年 4 月完成合库工作。统一服务平台的启动,实现了全市图书资源信息共享,提升了藏书质量,避免了文献资源采购重复投入。

        (三)大力实施数字文化工程。稳步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 1 个,基层中心6 个,基层用户点 499 个,可为市民提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和其他数字资源服务。“深圳文献港”正式开通,汇集百万册图书、上亿篇文章,可为读者提供原文传递、馆际互借、参考咨询、专题研究等文献信息服务。关山月美术馆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载体,进行艺术推介、展览展示和艺术史记录,加快打造数字美术馆。广东省首家移动数字图书馆正式在罗湖区图书馆开通使用,读者用手机等移动设备登陆后即可享受各项数字图书服务。开发文化电子地图导航系统,市民可通过该系统查询全市文化场所、企业及文化活动信息。

        (四)深化和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利用对外开放窗口的区位优势,整合我市文化资源,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有效提升了深圳的国际影响力。成功打造“深圳文化周”、 深圳天才少年钢琴家音乐会”、 神州和乐”、 都市水墨”、 深圳国际友城文化艺术周”等一批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参与了印度“中国节”、俄罗斯“汉语年”、“中国文化节”、美国“中国文化月”等系列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引进了法国、德国、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场演出和展览,让市民近距离享受高水平文化大餐。深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

        六、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改革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近年来,我市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努力消除制约文化建设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巩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明确凡法律规定可不设行政许可的均取消行政审批,凡法律法规规定可由县(区)一级审批的均下放各区实施审批,真正实现审批事项精简和审批重心下移。市级承担的文化类行政许可事项从 2008 年的 22 项减少到目前的 14 项,区文化行政部门已经成为实施文化市场行政许可的主体,极大方便了管理相对人。进一步完善“统一受理、前台审批和后台审批相结合”的审批工作模式,强化“一站式”服务理念。推进审批业务创新,实现所有审批项目 100%网上申报。推进行业协会发展,探索把部分行业管理职能转移至行业协会承接,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行业协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课题调研、行业统计等。目前,我市成立了歌舞娱乐、网吧、印刷等行业协会 10 余个,这些协会均在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创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扫黄打非工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实行市、区两级执法的基础上,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实行一级执法,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制,避免了重复执法,减轻了文化经营单位的负担。同时,加强市一级执法机构的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职能,强化了对全市文化市场执法的督导和调控。推动基层扫黄打非机构建设,全市 57 个街道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办公室,实现了街道文化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工作的常态化、正规化和标准化。进一步完善文化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2008 年以来共查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案件超过500 宗, 600 多名犯罪嫌疑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有力遏制了有组织、成规模的非法出版物经营活动。

        (三)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和转企文化经营单位的改革。在完成市属文艺团体“一团一策”改革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改制文艺院团扶持和指导,深圳歌舞团等文艺团体焕发新生机。积极探索和完善对转企文艺院团和演艺场所的扶持机制,通过专项补贴、购买服务和高雅艺术票价补贴等形式,促进音乐厅、大剧院、粤剧团等转企单位提高市场运营能力、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深圳交响乐团内部管理机制,乐团演奏水平和创作能力显着提升,迅速跻身国内一流乐团之列,创演的《神州和乐》、《客家山歌》、《人文颂》受到广泛好评。深圳报业、广电、出版发行等三大“文化集团”围绕打造一流传媒集团的目标,积极推进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发展,加大品牌推广和资本运营力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顺利完成市属文化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和全员聘用制改革任务。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工作,初步建立起分权制衡的架构,为全市事业单位改革积累了经验。

        (四)探索文化人才用人机制改革。针对文化事业单位数量偏少,引进高端文化人才平台缺乏的问题,我市积极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型用人机制,采用客座专家、签约画家、特聘艺术家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通过委约创作、项目合作和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在深设立工作室等方式进行合作,为深圳市文化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其中,深圳文联推出的艺术家工作室制,从场地、经费、基金、评奖申报等方面为艺术家提供优质服务,吸引国内一流艺术家来深创作。深圳画院实行客座画家制,吸引了国内外画家来深从事美术创作。交响乐团采用委约创作的方式,与国内知名作曲家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五)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实行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化。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政策激励”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一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文体旅游领域社会投资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提出进一步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门槛,鼓励支持非公有经济以多种形式投入文化建设。出台《深圳市民办博物馆扶持办法》,为民办博物馆发展提供运营经费、业务培训、税收优惠、寄展等方面的资助和扶持。目前,我市民办博物馆、美术馆等得到较快发展,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以市、区公共图书馆为主体,与企业合作建成劳务工图书馆近百家,年接待读者 200 余万人次。二是加大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市文体旅游局从 2005 年开始出台《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社会化运作试行办法》,近 4 年来通过公开招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超过 600 万元。南山区从 2007 年至今已投入 8500 万元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福田区提出设立 1 亿元专项资金用来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及培养、引进优秀文化人才。通过社会化招标形式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使民办文艺机构能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既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效率,也促进了民间文化社团的发展。目前,全市注册的文化类民办文艺社团达 200 余家,成为文化建设一支重要力量。三是吸引社会力量捐赠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中国移动深圳公司、京基集团、招商银行等一些知名企业为文化活动冠名,提供资助,为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了提供有益的补充。美国着名实业家、慈善家贝林先生从 2009 年底开始分批向深圳博物馆无偿捐赠价值上亿元的珍贵的世界野生动物标本,将填补华南地区自然博物馆的空白。四是大力推行文化义工服务。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博物馆等相继成立较为稳定义工队伍,完善了义工服务相关制度。目前,深圳文化义工近 3000 人,每年志愿服务时间近 2 万小时,有效缓解了公益文化服务人手不足的矛盾。其中,关山月美术馆的文化义工项目还被评为 2011 年国家文化部“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优秀公共文化推广项目,宝安区文化钟点工项目也得到省文化厅的充分肯定。

        (六)建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为整合全市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并实现全市流通和共享,我们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以深圳图书馆、深圳少儿图书馆及各区图书馆为总馆,通过在社区、工厂建设直属分馆,与各中小学图书馆(室)共建少儿馆以及在全市布点城市街区 24 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等形式,将市、区优质图书资源延伸到基层,并由各区图书馆将街道、社区图书馆(室)纳入统一管理,形成区图书馆总馆—街道或大型社区、厂区分馆—社区延伸服务点为一体的服务网络。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有效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

        七、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文化发展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还有差距,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还不均衡,部分边远地区和厂区公共文化服务仍比较薄弱,外来工文化需求还未得到有效满足,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城市整体文化形象塑造与推广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艺精品和文化节庆活动数量不多。三是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还不够强,文化创意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四是文化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健全,监管手段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文化领域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改革需深入推进,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培育还需进一步加强。上述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创新,通过不断创新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并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整体推进,逐步解决。

        下一步,我市将全面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即将召开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争当文化改革发展领头羊、率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全国365体育论坛网址_世界杯365bet_亚博和365是一家的吗
        请选择
        各地365体育论坛网址_世界杯365bet_亚博和365是一家的吗
        请选择
        一府两院
        请选择
        各区365体育论坛网址_世界杯365bet_亚博和365是一家的吗
        请选择
        首页 顶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