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365体育论坛网址_世界杯365bet_亚博和365是一家的吗常委会:
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龙头,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科技支撑、文化引领。近年来,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机遇,围绕我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成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推动深圳高等教育跨超式发展。截至“十二五”期末,我市共有10所全日制高校, 并正在筹建4所高校和10所特色学院, 全日制在校生9.05万人。现就我市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举措
(一)把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补齐高等教育这一“短板”,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极其紧迫的重大战略任务,前瞻布局,加快发展。201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率队拜访教育部,争取支持深圳设立高校、赋予高校研究生学位授予权、开展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等。2012年,市政府成立由市长许勤任组长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强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市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区(新区)密切配合,狠抓落实。2016年3月2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座谈会,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马兴瑞,市长许勤专门听取我市高等教育工作汇报,研究部署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二是明确发展思路.“十二五”时期,我市提出创新、跨越发展高等教育,着力聚集一流人才,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着力发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培育优势学科、优势团队、优势学院; 着力办好职业技术院校,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着力开展国内国际合作,引进知名大学来深办分校、建设特色学院,全面提升深圳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构建具有深圳特色的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
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以日常办学经费和专项建设经费为主的高校经常性投入机制。市属高校本科、硕士、博士每年生均经费标准分别为2.33万元、4.66万元、7万元,是省内其他高校的两倍。对承担国家(省)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任务的高校,分别给予最高3000万元、1000万元经费支持。市杰出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孔雀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均向高校倾斜。2015年,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达到66.22 亿元,占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9%,占教育财政性投入的19.4%, 比2010年增长105%。
(二) 高起点高标准创办新高校。
一是创办南方科技大学。2011年,市政府制定《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 市长许勤亲自担任学校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推动学校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2012年, 南方科技大学正式设立并招生。学校以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我国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目标,实施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占地约194.38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65.5万平方米。目前,在校生2100人, 2016年计划招生1000人。学校已初步建成一支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拥有专职教师210人, 60%以上的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含青年千人占30% 。2015年,学校教师人均科研经费100万元以上,居国内大学前列。
二是创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1年,市政府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建设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式设立。学校采用香港中文大学课程体系和质量标准,招聘了一批国际知名学者和院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自2014年开始,学校已招收两届学生共900余人,招录新生高考成绩基本上位于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前1%。2016年,计划开设11个专业,招收800名本科生、200名研究生。
三是等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学校由我市与北京理工大学、莫斯科大学合作举办,以建成世界知名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于2015年8月获教育部批准筹建。2016年5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全国365体育论坛网址_世界杯365bet_亚博和365是一家的吗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王晨同志,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同志, 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纳雷什金等中俄两国领导人共同出席了学校奠基仪式。学校选址龙岗区大运新城,占地约33.7万平方米, 规划总建筑面积27.96万平方米。远期办学规模为5000人; 2016年,将招收首批60名研究生。目前,学校过渡校区已完成建设, 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在新校区正式启动前, 将供学生学习生活使用。
四是筹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2014年,市政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以单独招生代码开展本科教育,并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学校将致力于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我国技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占地30. 4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57万平方米,实施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办学规模为9000人。目前,已获教育部批准筹建,今年将招收400名本科生、800名硕士生、130名博士生。
五是筹建中山·大学深圳。2015年11月,市政府和中山大学签署共建中山·大学深圳协议; 2015年12月,获教育部批准筹建。学校以医科和工科为重点学科,建立文、理、医、工相对齐全的学科体系和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建成具有综合性学科优势的世界一流大学校区为目标,办学规模约2万人,学生录取分数和学位授予标准与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一致。学校选址光明新区,占地约313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2016年,将启动招收首批学生200名,前期在广州校区培养,待2018年新校区建成后, 再迁至深圳 。
六是筹建深圳技术大学。主要依托深圳大学应用专业等建, 办学规模2.5万人,其中专业硕士1500人,力争于2018年去筹招生。学校将致力于打造“精英职业教育”,成为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高水平工程师和设计师的摇篮,努力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知名度的开放式、创新型、国际化应用技术大学。选址坪山新区石井片区,占地150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目前,市政府已将筹建方案报省政府,省政府审核后将报教育部审批。
(三)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共建特色学院。
一是明确发展方向。2013年,为创新高等教育体制机制, 快速集聚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学院建设发展的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按照“国际化、开放式、小而精”的思路,嫁接国际一流高校,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引进国际先进教学和管理经验,在我市重点发展的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医疗卫生、环保、金融、艺术等领域,建设10所左右特色学院,并在办学用地、校园建设、办学经费资助、人才引进、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特色学院主要开展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注重与业内龙头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合作,直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用发展。
二是加快合作办学。近年来,我市已聚集了28所国内外一流高校来深合作办学或开展项目合作, 10所特色学院签约落户 。
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合作举办清华 - 伯克利深圳学院。学院开展引领国际教育发展的研究生教育, 打造教育与科研国际平台。2015年,已招收首批40名博士生。
与湖南大学、罗切斯特理工学院联合举办湖南大学 - 罗切斯特理工设计学院(深圳)。学院实施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历教育, 办学总规模为1500人,将主要在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技术等领域开设学科专业。2015年,招收首批100名本科生。
与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合作共建天津大学 - 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学院实施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历教育, 办学总规模为1200人,将设立通讯工程、信号处理、微电子、光电、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学科专业。自2014年起,电子与计算机工程项士学位项目已招收研究生。
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苏黎世艺术大学、加泰罗尼亚高等建筑研究院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办学规模为1200人。目前,已纳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设总体规划。市政府已投入1000万元作为开办经费。
与吉林大学、昆士兰大学共建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以建设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目标,办学规模为5000人。目前,办学三方已签署合作备志录,正在就合作协议具体内容进行磋商。
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共建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办学规模为3000人。目前,办学三方已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正在开展办学等备、向教育部申报筹建准备工作。
与法国空间大学、中国航天员中心共建深圳国际太空科技学院,办学规模为1500人。目前,我市已与中国航天员中心签署合作协议,正在开展校园规划建设前期工作,并与法国空间大学洽谈签署合作协议 。
与华南理工大学、罗格斯大学共建华南理工大学— 罗格斯大学创新学院(深圳)。目前,办学三方已签署合作备志录,正在就办学规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队伍建设等具体内容进行洽谈。
深圳大学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合作创办深圳大学列宾班, 第一批学员已完成学习课程, 5名学生已赴列宾美术学院继续深造。
南方科技大学、华大基因研究院与哥本哈根大学共建华大基因学院,办学规模为1500人。目前,办学三方已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正在就合作办学协议进行洽谈。
(四)大力提升现有高校办学水平。
一是支持深圳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 。支持深圳大学不断改革创新,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学校办学水平迅速提升,其中工程学、临床医学等2个学科已进入 ESI(基础科学指标)世界排名前1%。2015年,招录新生分数线居省内高校第4位; 2016年,深圳大学将主体进入一本批次招生,通盖22个学院70个专业,计划招生7100人。目前,深圳大学已列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 市政府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全力支持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
二是积极支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三所深圳研究生院快速发展。提高经费支持标准,给予科研启动经费, 把大学城打造成为全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聚集、高水平科研、高新科技信息和高层次国际交流的平台。目前,大学城三所研究生院共有一级学科35个,博士专业方向55个,硕士专业方向66个, 专业学位23个。 已累计培养全日制研究生2. 3万人。2015年, 全日制在校生8711人,其中硕士7489人、博士1222人, 占深圳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总数60%。
(五)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一是明确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为充分学习借鉴德国、瑞士等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全面提升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市政府于2015年12月出台了《深圳市建设国际一流职业教育体系工作方案》(深府办函〔2015〕209号),明确了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举措、实现路径、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
二是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支持职业院校与德国、瑞士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开展交流合作。2016年6月7日,深圳技术大学等备办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署共建中德技术合作中心备志录,推动深圳技术大学与德国开展职业教育合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纽伦堡大学、瑞士南方应用技术大学等开展交流合作,与西门子公司共建西门子小型自动化培训中心,与海德堡公司共建实训室,并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 共联合培养700余名毕业生。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瑞镭激光公司开展校企合作, 共同研发课程与教学设计; 与瑞士伯尔尼应用科技大学合作,计划在3个二级学院的4个专业联合培养学生。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与英国博尔顿大学开展“3+1”年制专、 本科学分衔接课程合作 。
三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目前,我市现有高职院校3所,其中公办2所、民办1所,在校生4.4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建设国际一流高职院校为目标,培养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国际化高技术技能人才,学校现已成为国内高职院校的一面旗帜。推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国际一流信息技术类高职院校,支持学校强化信息化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打造“互联网+”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已成为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跻身全国高职院校 “第一方阵”。
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
(一)办学规模大幅提升。全市高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从2010年的6.73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9.05万人,增长34.44%; 招生人数从2010年的2.03万人增加到2015年2.77万人,增长36.2%。
(二)办学质量稳步提升。高校招生质量不断提高, 2015年,全市高校一本线以上招生4250人,是2010年的15倍。培育引进大批高水平教师,全市高校现有教职工9568人,其中专任教师499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50.92%。全职院士从2010 年的4名增至2015年的8名,鹏城学者特聘教授从2010年的50名增至2015年的111名。
(三)创新支挥能力不断增强。全市高校拥有国家级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14个,拥有市级重点实验室89个,占全市40.1%。2015年,全市高校获科研经费达14.13亿元,是2010年的4.24倍。
(四)改革创新取得突破。深圳大学致力于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成为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南方科技大学率先在国内公办高校建立理事会治理机制,其高考综合评价招生模式(高考成绩占60%、能力测试占30%、高中阶段成绩占10%)得到教育部高度肯定,并在全国多所自主招生高校推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为首个可同步招收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开展了学分银行试点,为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进行了有益探索。
(五)引入社会资金办学。2013年,市政府出台《关于鼓励社会捐赠促进高等学校发展的意见》,建立了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接受社会捐赠的经费筹措机制,市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配比资金,对获得社会力量捐赠的深圳高校予以配套资助, 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向各高校捐赠,为高校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办学提供了制度支撑。2015年,深圳大学共接受捐赠2. 99亿元,位列全国高校第9、广东高校第2。
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高等教育发展还存在着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等教育整体规模偏小 。由于深圳建市时间短, 全市高校数量不足,多数高校在校生规模偏小,高等教育体系的规模效应尚未发挥。二是人才培养层次偏低。目前,我市高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之比为16:36:48,本科以上层次在校生仅占52%,难以满足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三是高校对深圳自主创新的贡献还有提升空间。市属高校中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较少, 尚无国家重点学科,科研综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上述问题,我们高度重视, 正努力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正在研究制定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主要工作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核心,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致力建设一流大学,全面提升我市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竟争力;力争经过10年努力,实现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双跃升”,构建创新型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和国际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深圳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典范,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做好高等教育顶层设计。
一是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力争经过10年左右努力,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现代大学制度,建成若干专业结构合理、学科优势突出、教学质量卓越、科研能力强大、支撑服务有力的一流大学, 其中2-3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30名; 到2030年, 1-2所进入世界前100名,一批优势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我市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和创新人才高地。到2020年,在校生达到20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5万人;到2025年,在校生达到25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0万人, 比2015年增加125%。
二是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坚持紧扣发展,面向一流大学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深圳未来,聚焦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等重大需求,实现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双跃升”,实现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协同共进;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解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大胆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开放合作,瞄准世界一流,借鉴吸收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高深圳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
(二)推动高等教育规模质量“双跃升”。
一是完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继续大力发展本科、研究生教育。到2020年,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之比19:46: 35,其中研究生约3万人,本科生约7.2万人,专科生约5. 3万人;到2025年,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之比23:47: 30,其中研究生约4.8万人,本科生约9. 7万人,专科生约5.9万人。
二是优化高校科类结构。通过新设、分设、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优先建设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亟需的医学类高校和理工类高校,适时举办艺术、体育、师范等院校。到2020年,高校达到18所左右; 2025年,达到20所左右。
三是加快特色学院建设发展。按照“教育+科技+产业”模式, 加快10所左右特色学院建设, 争取实现全面招生办学。
(三)着力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一是积极参与国家和省一流大学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加快建设一流大学,争取到2020年, 5-6所高校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 。
二是实施一流学科培育计划。支持高校优化学科结构, 突出学科建设重点,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培育30-50个优势学科参与国家一流和广东省高水平学科竞争。到2020年,力争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前10名的学科达20个以上,进入ESI排名前1%的学科达15个以上;到2025年, 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前10名、ESI排名前1%的学科,分别达到25个和30个以上。
(四)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一是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大力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构建包括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技术本科及专业硕士在内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到2020年,争取全日制应用技术本科人数达到1万人,高等职业院校专科在校生达10万人。
二是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德国、瑞士等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形成符合国际一流标准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标准、深圳质量。到2020年,建成5 -10所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职业院校,建立40个左右具有国际一流水平专业教学标准,开发50门左右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专业课程。与德国、瑞士等国家,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合作,联合创办高水平技术大学 。
三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力争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培养各行业技能精英1000 名。支持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共同成立一批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到2020年,建成1-2个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集团和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职业教育集团 。
(五)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是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深化与港澳高水平大学办学及科研合作。支持高校以院系为单位, 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创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合作平台 。支持高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评价。加强深圳国际友好城市大学联盟成员间交流合作。
二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持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人才、技术和项目合作交流。建立“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联盟,扩大大运留学基金规模,加大对“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来深留学生资助力度, 建设留学生培养示范基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优秀政经人才。
三是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 。支持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师生互派互访。到2020年,市属本科以上高校交换生和留学生规模达到在校生人数的5%以上。支持高校开发面向留学生的精品汉语课程和全外语教学的品牌专业。鼓励高校、知名企业设立留学生奖学基金。
四是完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服务体系 。在外籍教师和留学生聚居区, 配套建设生活服务设施, 增强对优秀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吸引力。
(六)大力提升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力。
一是实施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计划 。以我市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支持高校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面向前沿科技、新兴领域、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以高校优势学科为平台,支持高校与高校、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深度合作,共建一批基础、应用和区域协同创新中心。
二是推进高校科研平台开放共享 。建立和完善高校科研平台开放共享机制, 把开放共享纳入绩效评估和考核范围, 推动高校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等面向企业和社会开放,所获收益可用于开放共享服务奖励。支持大学城、国际大学园、 虚拟大学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中小企业解化机制,全方位提升成果转化、技术创新、深港合作与国际化水平。
三是鼓励高校建设创客空间 。 支持高校依托优势专业领域, 与龙头骨干企业、 科研机构、 行业组织和各类创客群体合作建设创客空间。鼓励高校与社会机构合作设立创业基金, 为师生实训实习、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提供综合服务支持。
四是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扩大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 健全高校科技人才流动机制, 支持教师在本市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校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科研成果转化基金,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支持。
(七)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一是争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 。 争取国家授权, 积极推动深圳高校在专业设置、学位授予、招生计划等方面,与部属高校享受同等待遇。推动深圳高校在按有关规定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同时, 在不低于国家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前提下, 开展自主招生、自授学位。
二是扩大高校用人自主权。深入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向高校下放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职称评审、薪酬分配、人员调配等事权, 完善高校人员考核晋升及退出机制。
三是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民办大学 。 创新高校办学体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办高校,建设管理规范、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民办大学。
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建立教授向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授课考核制度。发扬工匠精神,大规模培养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技能人才 。
(八)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一是引进国际水准的高层次人才 。支持高校建立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增加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引导高校积极参与市杰出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孔雀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到2020年,高校培育引进50个以上高层次创新团队和1000名以上境内外高层次人才,其中两院院士、国家杰青获得者等达到300名以上。
二是实施高校强师工程。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支持高校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到研究机构和企业一线参与科研实践和技术研发。强化博士后师资战略储备库功能,支持高校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支持校企合作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扩大博士后招生规模。
专此报告。
深圳市人民政府
深圳高等教育“十二五”有关情况统计表〈一〉
“十一五”期末高校情况 | “十二五”时期高校建设情况 |
已有高校8所 | 新建高校2所 | 正在筹建4所 | 正在建设特色学院10所 |
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 | 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 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 |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湖南大学—罗切斯特理工设计学院(深圳)、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深圳国际太空科技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罗格斯大学创新学院(深圳)、深大光启新材料学院、华大基因学院 |
深圳高等教育“十二五”有关情况统计表〈二〉
项目/年份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五年合计 | 2015年比2010年 |
增加数 | 增长率 |
毕业人数(人) | 18003 | 18311 | 18327 | 18618 | 21187 | 23397 | 99840 | 5394 | 29.96% |
招生数(人) | 20330 | 22914 | 25794 | 27613 | 28062 | 27653 | 132036 | 7323 | 36.02% |
在校生数 (人) | 67324 | 70004 | 75570 | 82401 | 87674 | 90511 | —— | 23187 | 34.44% |
教职工数 (人) | 6579 | 6784 | 7367 | 8148 | 8588 | 9568 | —— | 2928 | 45.43% |
专任教师(人) | 3712 | 3724 | 4088 | 4384 | 4647 | 4994 | —— | 1282 | 34.54% |
科研经费(亿元) | 3.33 | 5.01 | 8.47 | 8.12 | 11.05 | 14.13 | 46.78 | 10.8 | 324.3% |
财政高教经费投入(亿元) | 32.24 | 38.92 | 44.31 | 35.52 | 46.30 | 66.22 | 231.27 | 33.98 | 10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