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春 杨丽萍 杨媚
今年是我国部分地区实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第一年。“新高考”也引起了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的关注,成为今年两会的一个“高频词”。“新高考”将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带来哪些影响?将为高校选拔人才方式带来什么新变化?多名代表委员对此展开了热烈探讨。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正顺利推进
“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必须慎重考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先在上海市、浙江省进行试点,教育部一直紧密跟踪。两年下来,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经带动高中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带动了高中的课程体系、办学方式、考试、考核等系统的变化。其次是加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第三是在高中阶段学业水平的考核方面探索了新的路子。目前,大多数省份都已经出台了高考改革方案,上海和浙江今年就要落地,总体来看推进很顺利。
陈宝生表示,希望经过三五年时间的努力,能够建立起一个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体系。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并搭建起一个各个学段、各类教育能够互通互认、互相转换的终生学习的“立交桥”。
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表示,高考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但由于各省份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各地在推进高考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多做调研。“发达地区的经验,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欠发达地区,一定要从本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并适时推出适宜的高考改革方案。”他说。
“新高考”将极大提高考生选择权利
根据新方案,今年上海、浙江两地的考试科目将采用“3+3”模式,即除语数外3个主要科目外,加3门选考科目。而全国各地都将陆续推出新高考方案,广东省也将于2021年实施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3+3”考试模式与上海和浙江基本相同。
“此次改革大大增加了考生选择的权利。”全国365体育论坛网址_世界杯365bet_亚博和365是一家的吗代表、绍兴文理学院院长叶飞帆表示,以浙江录取方案来说,过去先选学校后分专业,考生可能选不到自己心仪的专业。而现在是学校与专业同时填报,最多可报80个志愿,“确保学生想学什么专业就能学到什么专业,这对于考生今后的发展很重要。”
“新高考”在取消文理分科、实行“3+3”模式后,考生无论选哪三个科目进行考试,专业选择覆盖面将扩大到66.6%以上,极大地提高了考生的选择面。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认为,“3+3”模式反映了高考制度改革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才能。“过去要么学文、要么学理,现在给学生提供多元的选择,方便学生和家长找出最优组合,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同时又展现个性、特长、爱好。”
此外,在代表委员们看来,新高考改革中取消录取批次的限制,也是此次改革的亮点。2016年上海已经取消了本科录取批次,2017年起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也不再分批次。
叶飞帆表示,录取批次的取消,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一些地方高校更需要加快专业调整、提高教学质量。需求和质量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跟需求不对接,办的专业考生没有兴趣、社会不需要,那么质量再高也没有任何意义。同时,向应用型转变绝不等于低水平,同样也要提高质量,需要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师的学科水平。
综合素质评价需建立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说,高考综合改革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通过自选科目、“一年两考”等方式减轻了学生的备考负担。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学需要进行培养模式的调整,包括实行选课制、分层教学和走班教学,这些都给中学教育带来了新要求,迫切要求教师水平的提升。
钟秉林认为,除此之外,高考综合改革也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校应考虑如何进行分层分类培养,如何对学生实施综合测评。他认为,目前不少大学已经动了起来,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未来的高考绝不会趋向应试教育,而是会更加注重综合评价。”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表示。
胡卫则认为:“将‘综合素质’纳入高考评价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不再以分数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手段,还要看学生德育情况、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生在校内的发展,还关注学生校外的社会实践能力。”
“综合素质的考核不能把标准定得太活,因为太多的标准会弄得中学老师无所适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表示,可以将原来的考核标准和新的综合素质的考核结合起来,着重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知识面。
胡卫也认为,如何减少校际间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差异化,可能是未来改革面临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深圳特区报北京3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