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第二〇六号
《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规定》经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四次会议于2020年8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0年8月31日
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规定
(2020年8月26日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健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包括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
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指人民检察院、有关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实际损害或者存在重大损害风险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民事诉讼。
生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是指人民检察院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
本规定所称有关行政机关,是指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本规定所称社会组织,是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的组织。
第三条 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支持或者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
有关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提起与其职责相关的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提起与其宗旨和主要业务相关的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公众有权对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工作提出意见,对人民检察院、有关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情况、人民法院调解书或者判决裁定执行情况、生态环境修复情况等进行监督。
第四条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审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第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规划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建设、交通运输、水务、卫生健康、审计、市场监管、城管和综合执法、海洋渔业、林业等职能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本部门职责范围内开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依法协助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第六条 有下列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之一的,人民检察院、有关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可以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
(一)非法排放污染物导致污染大气环境的;
(二)非法排放污染物导致污染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等水环境的;
(三)直接向土壤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非法处置危险废物、违法开发利用土地等行为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损害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的;
(四)非法储存、利用和处置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
(五)非法捕猎、杀害珍稀或者濒危野生动物,非法食用法律、法规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破坏野生动物主要生息繁衍场所,盗伐、滥伐林木,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非法引入威胁生态平衡动植物品种等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的;
(六)非法向海洋排放各类污染物,破坏红树林、滩涂、珊瑚礁,非法捕捞海产品,非法开采海底矿产资源,非法围填海,非法用海等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
(七)其他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
第七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有权向人民检察院、有关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举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提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建议。
第八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未提起诉讼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对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重大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以及生态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直接提起诉讼。
第九条 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前,应当依法公告,公告期间为三十日。公告前或者公告期间,人民检察院可以督促或者建议有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公告期间届满,有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未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第十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有关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应当向其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
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依法履行职责,并在收到检察建议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书面回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检察建议书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回复:
(一)可能严重危及生态环境安全的;
(二)可能导致生态环境损害难以恢复的;
(三)可能持续加重生态环境破坏的;
(四)可能造成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损害继续扩大的其他紧急情形。
有关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生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
第十一条 有关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前,应当依法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先行或者同时采取行政监督管理措施。
第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有关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前,可以就拟提出的诉讼请求及其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等事项举行听证。听证意见的采纳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十三条 有关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调查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第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可以采取下列方式调查核实案件相关情况,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一)查阅、摘抄、复制行政执法卷宗材料;
(二)询问案件当事人、行政机关相关人员、证人等;
(三)约谈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其他组织负责人;
(四)到有关单位和场所收集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证据等证据材料;
(五)向相关部门、行业协会或者专业人员等征询对专业问题的意见;
(六)委托鉴定、评估、审计;
(七)勘验、检查物证和现场;
(八)其他法定调查核实方式。
第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调查核实案件相关情况,可以由司法警察协助调查。对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检察人员执行职务的,司法警察可以依法予以制止、强行带离现场或者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有义务协助调查的组织和个人拒绝、无故推拖或者妨碍检察人员执行职务的,由人民检察院责令其履行协助义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社会组织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支持起诉。人民检察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通过提供法律意见、协助调查取证、参与听证、提交支持起诉意见书并出席法庭发表支持起诉意见等方式支持起诉。
第十七条 司法行政部门可以为社会组织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提供法律咨询和司法鉴定等公共法律服务。
鼓励志愿者组织为社会组织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提供志愿服务。
第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有关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时,应当将案件下列基本情况向社会公开:
(一)当事人基本信息;
(二)起诉和受理时间;
(三)诉讼请求;
(四)诉讼请求所依据的基本事实和理由等。
有权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其他主体可以申请参加诉讼。
人民法院受理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后,应当公告案件受理情况,公告期间不少于三十日。人民检察院已经履行诉前公告程序的,人民法院立案后不再进行公告,由人民检察院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将案件基本情况向社会公开。
第十九条 人民法院受理社会组织提起的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应当在受理之日起十日内告知人民检察院及有关行政机关。
人民检察院决定支持起诉的,应当在开庭五日前告知人民法院。
第二十条 人民法院在审理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过程中,起诉人申请采取财产保全、证据保全、行为保全等措施时,可以申请免予提供担保。
第二十一条 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过程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正在发生的,经人民检察院建议或者有关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申请,人民法院可以作出环境保护禁令,责令行为人立即停止实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
环境保护禁令作出后,行为人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损害不再继续扩大或者消除损害风险的,可以申请解除禁令;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责令行为人提供担保。
第二十二条 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人可以与被告达成和解,人民法院也可以组织调解。和解、调解协议不得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和解协议达成前,起诉人或者支持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就协议内容组织听证。听证过程和听证意见采纳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三条 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人与被告达成和解协议或者调解协议后,人民法院应当将协议内容向社会公告,公告期间不少于三十日。
公告期间届满前,任何组织和个人认为和解协议或者调解协议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异议成立的,应当不予确认和解协议或者调解协议,并继续审理案件,依法作出裁判。
公告期间届满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和解协议或者调解协议内容不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依法出具调解书。
第二十四条 人民法院应当选取具有生态环境专业知识或者职业背景的人民陪审员参加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审判。
第二十五条 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起诉人及其他当事人可以申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对诉讼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提出专业意见。
经人民法院准许,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或者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等专门性问题提出的意见,经质证后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第二十六条 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法庭辩论终结前,起诉人可以申请撤回起诉。人民法院接到撤回起诉申请后应当向社会公告,公告期间不少于三十日。
公告期间届满前,任何组织和个人认为撤回起诉不利于保护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异议成立的,应当继续审理并依法作出裁判。
公告期间届满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人民法院审查认为撤回起诉不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裁定准许撤回起诉。
第二十七条 社会组织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依法申请缓交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
社会组织败诉或者部分败诉,依法申请减交或者免交诉讼费用的,人民法院可以视其经济状况和案件审理情况予以准许。
第二十八条 人民法院判决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被告承担生态环境修复义务的,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有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有权监督其履行生态环境修复义务。
前款规定的被告作出的生态环境修复方案应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人民法院可以委托有关行政机关、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对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经评估未达到生态环境修复方案确定修复目标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该被告继续履行修复义务,或者承担替代性修复的费用。
第二十九条 设立生态环境公益基金,实行慈善信托管理。
第三十条 生态环境公益基金通过下列来源筹集资金:
(一)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调解书确定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和费用;
(二)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赔偿义务人主动缴纳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
(三)社会捐赠;
(四)符合章程规定的其他合法资金。
前款规定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和费用包括: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修复完成期间服务功能丧失导致的损失,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清除污染、修复生态环境的费用,防止损害发生和扩大所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人民法院判决的惩罚性赔偿金。
第三十一条 生态环境公益基金应当用于下列事项:
(一)修复方案编制、实施及修复效果评估等生态环境损害替代性修复支出;
(二)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所需的调查取证、鉴定评估、诉讼费、律师代理等相关费用支出;
(三)生效法律文书明确用途的相关支出;
(四)对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显着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奖励支出;
(五)应急处置阶段发生的相关费用;
(六)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活动支出。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
《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规定》
解读
市365体育论坛网址_世界杯365bet_亚博和365是一家的吗常委会法工委
为了健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四次会议于2020年8月26日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现将有关情况解读如下。
一、立法必要性
(一)是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的需要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青山绿水,防范和遏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先行示范区意见》)提出“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和《先行示范区意见》要求,率先健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深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需要
《先行示范区意见》提出,深圳要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严守生态红线。2019年深圳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3220亿美元,PM2.5浓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虽然创历史最好水平,但是仅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与纽约、东京等PM2.5浓度低于20微克/立方米的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深圳要跻身全球城市前列进而成为全球标杆城市,经济实力和发展质量均面临严峻考验,现有以行政执法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不足以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自2015年经全国365体育论坛网址_世界杯365bet_亚博和365是一家的吗常委会授权,深圳成为全国首批试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城市以来,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资源领域共发出诉前检察建议257件,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8件,提起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12件,共督促治理被污染的河流4条,保护被侵害、占用的林地及土地3700亩,实施水土保持、防范水土流失面积750余亩,为深圳健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奠定实践基础。因此,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实践探索予以法定化,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迫切需要。
(三)是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需要
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确立的时间较晚,制度设计层面尚不完善,国家尚无专门的公益诉讼法律法规,其内容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及部分司法解释中,且法律条文数量较少;同时,涉及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原则和范围,诉讼主体的权利保障,诉讼及执行过程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公益基金的设立、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内容,缺乏明确具体规定,导致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人民检察院、有关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等三类主体在诉讼活动中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利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全面深入开展。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立法,一是可以把深圳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探索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总结固化下来;二是针对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破解阻碍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体制机制障碍;三是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先行先试,率先在全国制定专门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法规,规范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为国家公益诉讼立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样本”。
二、主要内容和制度创新
鉴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及司法解释中已对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部分内容作了规定,《规定》对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已规定的内容,原则上不再重复规定。作为我国首个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地方立法,《规定》坚持问题导向,对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原则和范围,诉讼主体的权利保障,诉讼及执行过程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公益基金的设立、使用和管理等方面作出全面系统规定,为深圳先行先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提供法治保障。
(一)明确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及职责分工
《民事诉讼法》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实践中对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中“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的界定存在较大争议,致使深圳至今尚无法律规定的机关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也鲜有社会组织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鉴于此,《规定》对《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和《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可以提起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作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规定作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起诉人的有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的具体范围。此外,为明晰人民检察院、有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的权责,《规定》对三类主体的起诉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支持或者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有关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提起与其职责相关的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提起与其宗旨和主要业务相关的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三类主体依法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二条、第三条)
(二)强化检察机关起诉职责
《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均对检察机关履行公益诉讼职责作出了规定。为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规定》明确人民检察院发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未提起诉讼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此外,《规定》还变通上位法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人民检察院可以对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重大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以及生态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直接提起诉讼。(第八条)
(三)增设民事公益诉讼诉前督促、建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履职过程中拟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应当依法公告;发现有关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的,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为了厘清起诉主体之间的诉讼关系,规范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诉前程序,《规定》变通了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检察机关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启动机制,并增加了督促和建议有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诉前程序,规定“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前,应当依法公告,公告期间为三十日。公告前或者公告期间,人民检察院可以督促或者建议有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公告期间届满,有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未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第九条)
(四)明确起诉事由及适用范围
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不被损害或者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在有足够证据证明存在生态环境损害可能时,允许对具有损害风险的行为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能够最大限度减轻或者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规定》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规定,对《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关于“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诉讼”的情形进行创新变通,规定人民检察院、有关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实际损害或者存在重大损害风险的行为,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同时,结合深圳生态环境保护实际需要,《规定》专门列举了七类主要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范围,包括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等,为保护生态环境,依法提起公益诉讼提供了遵循。(第二条、第六条)
(五)完善对社会组织提起诉讼的支持和保障
立法调研期间发现,社会组织因提起诉讼经验不足、组织结构松散、专业人才短缺、诉讼成本过高、行政部门不配合等多方面原因,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面临诸多困难。为此,《规定》分别对人民检察院或者有关行政机关依法从多方面支持社会组织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作出相应的规定。此外,针对社会组织缴纳诉讼费用困难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意见》提出,要加大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司法救助力度,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向人民法院依法申请缓交、减交或者免交案件受理费、保全申请费的,可以予以准许。《规定》在相关司法解释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特点和现实需求,进一步规社会组织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依法申请缓交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社会组织败诉或者部分败诉,依法申请减交或者免交诉讼费用的,人民法院可以视其经济状况和案件审理情况予以准许。(第三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六)健全检察机关的调查核实权
针对人民检察院在生态环境公益案件调查中取证难的问题,结合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在法律监督中的有关调查核实权的规定,《规定》细化了人民检察院在办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中的调查核实权;参照《民事诉讼法》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有关内容,规定“人民检察院调查核实案件相关情况,可以由司法警察协助调查。对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检察人员执行职务的,司法警察可以依法予以制止、强行带离现场或者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有义务协助调查的组织和个人拒绝、无故推拖或者妨碍检察人员执行职务的,由人民检察院责令其履行协助义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为检察机关依法办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第十四条、第十五条)
(七)建立环保禁令制度
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仅会造成公民身体健康、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而且还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生态功能退化与生态平衡失调,更有甚者会引发生态系统崩溃。尽管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建立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但由于生态环境污染具有持续力强且恢复难度大的特征,传统的事后赔偿、惩罚等救济手段难以及时制止和有效应对正在发生的生态环境污染行为。针对此类问题,《规定》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的环保禁令制度,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工作规范(试行)》的相关内容,规定“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过程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正在发生的,经人民检察院建议或者有关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申请,人民法院可以作出环境保护禁令,责令行为人立即停止实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环境保护禁令作出后,行为人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损害不再继续扩大或者消除损害风险的,可以申请解除禁令;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责令行为人提供担保”,杜绝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在诉讼环节继续造成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第二十一条)
(八)构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了充分保障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规定》围绕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作出系统安排,除了对诉讼建议、诉讼听证、起诉公开、和解调解、修复监督及评估作出规定,还重点对和解调解协议公告作出相应规定,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起诉人与被告达成和解或者调解协议后,应当将协议内容向社会公告,公告期间不少于三十日;公告期间届满前,任何组织和个人认为和解或者调解协议不足以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提出书面异议;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异议成立的,应当不予确认和解协议或者调解协议,并继续审理案件,依法作出裁判;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和解协议或者调解协议内容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依法出具调解书。(第七条、第十二条、第十八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八条)
(九)设立生态环境公益基金
关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涉及的费用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使用等方面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过程中缺乏资金保障、规范管理等长效机制;二是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判决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需要一种专门的方式管理。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专题调研,以基金的方式管理和调配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利益,相较于将诉讼利益纳入政府财政账户或者存放于法院执行账户而言,更具有可操作性,更符合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公益属性,也更能保障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利益真正用于生态环境修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意见》提出,鼓励从环境公益诉讼基金中支付原告环境公益诉讼费用的做法,充分发挥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积极作用。因此,《规定》明确设立生态环境公益基金,实行慈善信托管理,并对基金的来源和用途作出相应的规定。此外,还对基金来源根据实际予以整合,增加“符合章程规定的其他合法资金”方式,在保证合法性的同时突出资金筹集的灵活性。(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